CL
123/2 |
第一二三届会议 |
2002年10月28日-11月2日,罗马 |
2002年粮食及农业状况 |
目 录
|
|
1. 本文件根据截至2002年8月获得的资料,突出了全球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和市场、对农业的发 展援助以及与国际商品贸易有关的政策发展变化方面近来的重大趋势。还请各位代表参阅粮农组织各种最新文件和网页以获得最新资料:最近各期《粮食展望》和《粮食收成与短缺》提供了最新的商品生产和市场信息;《2002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世界粮食和农业信息及分析;《2002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粮食不安全信息。
2. 据粮农组织最新估计,1998-2000年全世界有8.40亿人口食物不足:发展中国家有7.99亿,转型国家有3 000万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有1 100万。食物不足人口一半以上(5.08亿;占总数的60%)生活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占近四分之一(1.96亿;占总数的23%)。
3. 自1990-92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食物不足者人数减少1 900万(原为8.18亿)。这一速度大大低于实现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到2015年将食物不足 者人数(从1990-92年的基数之上)减少一半所需的下降速度。此外,全球下降掩盖了区域和国家执行情况的巨大差异。少数几个国家的迅速进展 掩盖了更多国家的停滞或甚至恶化状况。
4.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食物不足者人数比例最高,占人口的33%。其次比例最高的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其16%的人口食物不足。该区域合计数 掩盖了分区域的重大差异;在南亚,24%的人口食物不足,而在东亚和东南亚,比例分别为10%和12%。对近东和北非来说,食物不足者的比例为 10%,拉丁美洲及加勒比为11%。
5. 发展中国家食物不足者比例从1979-81年占总人口的28%下降到1998-2000年的17%。这意味着重 大的进展;然而,这一进展很不平衡,而且近几年来进展速度下降。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自1979-81年以来比例下降一半,东亚进展最为迅速。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食物不足发生率自1979-81年以来仅略有下降,但随着人口的增长,食物不足者绝对人数继续上升。在拉丁美洲及加勒 比地区,20世纪90年代食物不足发生率仅仅从原来较小的基数上略有下降。在近东和北非,20世纪80年代的微弱进展为90年代的略微恶化所抵消, 因而食物不足者比例和绝对人数也都从较小的基数上上升。
6. 南部非洲分区域大多数国家连续两年歉收之后出现了粮食危机。总的来说,31个国家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需要国际粮食援助。
7. 在南部非洲,由于连续两年谷物歉收,近1 300万人需要紧急粮食援助。2001/02种植季节中长期干旱,大面积遭受破坏,而其它地方又受到雨水过多的影响。政府和农民的玉米库存耗竭,进口推迟,进口量不足,导致粮食严重短缺和价格空前上涨。在津巴布韦,土地改革活动造成大规模商品生产部门种植面积减少,使问题更加复杂。6月底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批准了价值5.073亿美元的一项区域紧急行动,向大约1 030万人口即80%的受灾人口提供粮食援助,直到2003年4月份起的下一次收获为止。然而,到8月初时,仅认捐了这一数额的25%。
8. 在东部非洲,由于季节性降雨情况差,若干国家粮食供应前景暗淡。在厄立特里亚,3月至5月的短雨季彻底失败,干旱持续到重要的6月和7月种植月份,令人对该国的粮食安全前景十分担忧。目前有100多万人需要援助。埃塞俄比亚的情况类似,严重干旱造成大量牲畜死亡,主要是在东部和东北部牧区。800多万人口需要援助。在肯尼亚,降雨情况差改变了原先乐观的收成前景,粮食供应前景令人十分担忧。估计近130万人依靠粮食援助。在索马里,尽管主季收成预报良好,但据报营养不良状况严重,反映了严重干旱和长期不安全。最近冲突升级造成大量人口流离失所,干扰了粮援交付工作。在坦桑尼亚和乌干达,总的粮食供应形势令人满意,但乌干达北部冲突升级,除已经依靠粮食援助的原有150多万内部流离失所者、难民和其它易受害人口之外,又造成大量人口流离失所。
9. 在西部非洲,干旱天气严重影响了作物,在冈比亚、几内亚比绍、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尤其如此。在佛得角,由于雨季推迟来临,通常从7月份起开始栽种的玉米作物的前景不佳。相反,由于布基纳法索、乍得、马里和尼日尔大多数农区降雨量增加,分布情况得到改善,萨赫勒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作物生长条件得到改善。利比里亚的农业活动因再度发生内乱而受到干扰,表明今年稻谷产量下降。由于内部流离失所者和难民人数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仍然严重依赖国际粮食援助。
10. 在中部非洲,由于2002年第二季作物收成良好,卢旺达和布隆迪的粮食供应形势好转。相反,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粮食和营养状况令人十分担忧。持续内乱不断造成大量人口流离失所,目前估计内部流离失所者人数为200万。其粮食形势极其严峻,不安全状况妨碍了救济援助的分发工作。金沙萨的粮食供应形势也非常严峻,其食物可供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11. 在亚洲,最近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作出捐献之后,恢复了粮食援助。然而,需要额外的谷物认捐以确保向贫困团体继续提供粮食。在蒙古,再次遇到严冬和严重的春季风暴,进一步削弱了游牧民的粮食安全状况。严重水灾造成中国西部和东部、印度东北部以及孟加拉国遭受生命损失,基础设施和作物遭受破坏。在伊朗,6月底西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由于恶劣天气,独立国家联合体的一些亚洲国家的粮食供应形势紧张,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格鲁吉亚等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需要紧急粮食援助。此外,塔吉克斯坦最近发生蝗害、洪水和水灾,大面积作物被毁。
12. 在近东,阿富汗尽管相对平静和粮援交付得到改善,但粮食形势仍然严峻。30年来最严重的蝗害和部分地区发生水灾影响了收成前景。人道主义机构资金短缺也令人十分担忧。西岸和加沙地带的粮食形势仍然严峻。
13. 在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部分地区严峻的粮食供应形势因国际咖啡价格大幅度下跌而恶化。
14. 在欧洲,仍有必要向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车臣的难民、内部流离失所者和易受害人口提供确定对象的粮食援助。
15. 过去两年中世界农业(作物和畜牧)产量增长速度低于前几十年的平均速度。估计2000年世界农业总产量增长速度仅仅为1.3%。2001年的估计数表明产量增长速度更低,为0.5%,为1993年以来的最低增长率。由于人口的增长,这意味着2000年和2001年两年的全球人均产量下降。
16. 最近产量增长速度下降主要是商品价格下跌的结果(见价格部分),价格下跌减少了农民扩大生产的动力。一些最贫困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放慢和人均收入增长力度小,削弱了否则可能促进价格鼓励措施、刺激产出加速增长的较长期需求增长。一些国家的政策改革也可能因减少生产过剩的鼓励措施而促使增长减速。在较短时期内,正如上文所述,一些地区局部性气候干扰也可能影响生产。
17.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产出增长速度都出现下降,绰绰有余地抵消了转型国家产出增长的大幅度回升。就转型国家而言,2001年是生产10年基本萎缩之后第一年产出大幅度增长。
18. 亚洲农业产出增长呈减速趋势主要是由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改革进程以来,中国的增长速度很高,但近几年逐渐减速。亚洲其余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也可见过去五年相对前五年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而言增长速度下降的类似格局。
19. 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是过去30年来大部分时间中农业产出尾随人口增长的唯一发展中国家区域。20世纪90年代初期生产情况良好,导致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一次人均产量持续增长,但最近几年来农业产出又恢复了人均产量下降的格局。
20.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过去五年的农业产出平均增长率略高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这意味着恢复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产出增长率。
21. 在近东和北非,由于该区域大部分面积的气候条件,通常农业生产情况的特点是波动比大多数其它地区明显。在过去几年中,产量特别受到许多国家严重干旱的影响,导致整个时期内产量略有下降。
农业(作物和畜牧)产量变化
(产量指数按不变价格计算)
1) 世界和经济团体:
2) 各区域的发展中国家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22. 正如上文所述,2001年大多数农产品价格低落,尽管某些商品价格最近出现坚挺的迹象,但2002年其余时间中价格可能仍然低落。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仍然大大低于几年前的高峰。价格低表明尽管2000年和2001年全球产量增长缓慢,但产量增长已经超过需求增长。
23. 在1996年5月至2000年1月期间,粮农组织总的食品国际价格指数下降约38%,降至10年来的最低水平。2000年指数稳定,但仍然保持在低水平上。在主要食品中,谷物价格下跌最明显,谷物的价格于1996年5月达到顶峰。到1999年时,平均谷物价格指数下跌至比1996年的平均值低40%以上,但过去三年中保持相对不变。
24. 世界谷物产量2于2001年略有回升,但预计2002年将下降。由于期初库存量低于上一年度和产量下降,新的2002/03销售年度可能标志着供应/需求状况比前几年紧张的阶段的开始。
25. 由于谷物总利用量连续第三年超过世界产量,预计2003年作物年度末时的世界谷物库存量将从其已经降低的期初水平上再下降近9%。然而, 一些非传统出口国的供应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全球库存量预期出现的这一大幅度下降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小麦库存量预期出现的下降可能最大, 但粗粮和大米库存量预计也将出现大幅度下降。近几年全球库存大量减少的首要因素可能是中国的发展变化,在中国,继库存量大的一段时期之后, 政府正在努力减少其国家库存。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26. 预计2002/03年度的世界谷物贸易量为2.35亿吨,比上一年度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预期小麦和大米进口量下降。虽然发达国家的进口量预计将大幅度下降,但预计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将出现幅度几乎相等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量可能增加到创记录的1.78亿吨。
27. 由于前景普遍紧张,国际谷物价格自2002年4月份以来开始上涨。截至2002年7月,小麦价格因一些主要出口国收成前景较差而出现相当大幅度的上涨。玉米价格坚挺,尽管国际市场饲用小麦供应量大,削弱了某些市场上的需求。大米价格也开始上涨,反映了一些出口国供应紧张和另外一些国家采取了政策措施。
28. 由于需求增长旺盛,油籽平均价格指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幅度上涨,于1998年达到顶峰。价格指数随后因全球油籽产量大幅度回升和消费增长速度放慢而受到重大下跌压力,到2000年时,已经从其顶峰下降45%以上。在2001年期间和2002年头几个月中油籽价格指数略微坚挺,但仍然大大低于其顶峰。
29. 由于美国牛肉周期见底和供应增加对市场产生了下跌压力,肉类价格在1997年至1998年期间下降12%。从那时以来,价格保持相对平稳,反映了一些主要进口市场经济增长疲软以及人们对家畜疾病和食品安全的持续关注削弱了需求增长。
30. 乳制品价格指数在2000年出现短期上升之后,于2001年中恢复下降趋势。到2002年中时,乳制品价格比其1995年的顶峰水平低近35%,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低水平。国际乳制品市场贸易活动很少(贸易量占全球产量的百分比小),以致进口需求的小量变化可能引进价格大幅度变化。奶粉进口需求下降是全球乳制品价格最近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
31. 2001年期间咖啡价格持续下跌,仍然受到重大压力。2001年名义价格跌至197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实际价格跌至历史最低水平。咖啡价格主要反映了全球产量的大幅度增长(2000-01年的生咖啡产量几乎比20世纪90年代头五年的产量高近25%)和库存量仍然很大。
32. 1999年和2000年可可价格大幅度下跌,这两年的出口量比20世纪90年代初的出口水平增加近25%。在2000年,国际可可组织日价平均为每吨880美元,名义价格为197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1年价格坚挺,这一年平均上涨16%,2002年上半年继续上涨,达到接近1998年顶峰的水平。价格回升主要是由于供应紧张,而供应紧张是由于一些主要生产地区的疾病问题以及预计将不会持续到2002年年底的投机性购买。
33. 近几年来茶叶价格保持相对坚挺,但2001年和2002年上半年大幅度疲软。2000年和2001年产量增加,再加上一些主要市场需求疲软,产生了使价格下跌的压力。预计出口国努力改进质量将增加需求和阻止价格下滑。
34. 棉花价格明显下跌,2001年平均价格跌至比1995年低50%。1999年12月降至谷底之后,2000年期间棉花价格略有回升,但2001年又恢复其下跌趋势。由于产量过剩和合成纤维的日益竞争,价格呈长期下跌趋势。
35. 2000年后期和2001年初食糖价格上涨,但从那时以来又几乎回降到1999年的低谷水平,1999年价格跌至不足1995年价格水平的一半。 2000/01年度产量和出口量下降引起价格上涨,但2001/02年度产量增加又再次产生使价格下跌的压力。
若干商品的出口价格:
* 头四个月的平均价格
1=国际咖啡组织日价, 每周平均价格 |
|
2=国际可可组织日价,每周平均价格 |
头六个月平均价格 |
3=茶叶合计,蒙巴沙拍卖价格,星期一
|
|
1=棉花展望,指数“A”1-3/32,星期五 | |
2=RSS1,伦敦现货价格,星期三 | |
1 国际食糖协定日价,每周平均价格
|
* 头六个月的平均价格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
36. 世界渔业总产量-海洋和内陆水产养殖和捕捞产量合计-于2000年达到1.304亿吨的新高峰,自1995年以来增长12%,反映了中国水产 养殖产量取得的巨大增长。然而,世界其它地区的总产量仅仅略有增长。鉴于中国在世界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中所占的重要比例,按照以往惯例, 下文介绍了包括和不包括中国的数字。
37. 世界捕捞业总产量于2000年达到9 480万吨,比1995年仅增加3%,如果不包括中国,产量下降2.1%。
表1. 鱼产量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
(…..百万吨..…) | ||||||
水产养殖总产量 | ||||||
世界 |
24.4 |
26.7 |
28.6 |
30.5 |
33.4 |
35.6 |
中国 |
15.9 |
17.7 |
19.3 |
20.8 |
22.8 |
24.6 |
捕捞业总产量 | ||||||
世界 |
92.0 |
93.5 |
93.9 |
87.3 |
93.2 |
94.8 |
中国 |
12.6 |
14.2 |
15.7 |
17.2 |
17.2 |
17.0 |
总产量 | ||||||
世界 |
116.4 |
120.2 |
122.5 |
117.8 |
126.6 |
130.4 |
中国 |
28.4 |
31.9 |
35.0 |
38.0 |
40.0 |
41.6 |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38. 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自1995年以来增长了45.8%,于2000年达到3 560万吨,中国占增长的比例最大。如果不包括中国的产量,1995年至2000年期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增长29.4%,达到1 100万吨。
39. 内陆和海洋环境的水产养殖产量都取得了增长。世界内陆水产养殖总产量于2000年达到2 140万吨,比1995年的1 400万吨增长53.6%。世界海洋水产养殖产量自1995年以来增长了35.5%,从1 04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 420万吨。
40. 2000年,中国独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69%(内陆产量占70.8%,海洋产量占66.5%)。
41. 食用鱼类人均总供应量从1995年至2000年增长7.3%,从14.9公斤增加到16公斤,但不包括中国,供应量基本未变,从1995年的13.3公斤降至2000年的13.1公斤。在2000年,有9 670万吨鱼供人消费,其中中国占3 400万吨。
42. 国际鱼产品贸易再次增长,于2000年创造552亿美元的新记录,过去十年中保持鱼产品贸易年增长4%。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于贸易量的增加,而主要食用产品的价格比1998年略有下降,以鱼为基料的饲料价格大幅度下跌。
43. 发展中国家的鱼和鱼产品出口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萎缩,但自1990年以来增长83%,于2000年达到281亿美元。发展中国家的鱼和鱼产品进口在同期出现类似的94.2%的增长,达到101亿美元。
44. 在2000年,发达国家占鱼产品进口额的80%以上,达到499亿美元,而出口额为271亿美元。
45. 近几年来国际鱼产品贸易的主要问题包括:主要进口国质量管理措施朝着以危害分析临界控制点为基础的预防性战略的变化;对鱼产品日益应用风险评估的概念;广大公众对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的关注;与水产养殖有关的环境关注以及有关可追溯性有标签的新要求。
46. 2000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全球森林产品市场继续复苏。总的来说,全球圆木产量增长1.9%,达到340万立方米。在占圆木总产量60%左右的发展中国家中,产量仅增长0.3%,但发达国家的产量增长4.3%。
47. 2000年工业圆木产量(不包括用作燃料的木材产量),占圆木总产量的47%左右,增长3.2%,达到160万立方米。在占工业圆木产量比例最大(73%左右)的发达国家中,产量增长4.5%,达到120万立方米。发展中国家的产量保持不变。
48. 2000年期间全球实木产品产量(不包括锯材和木质板)也增长1.7%,达到6.10亿立方米,发达国家增长2.6%,但发展中国家下降1.4%。
49. 总的来说,全球纸浆和纸张产品产量继续大幅度增长,增长3.2%,达到4.94亿公吨。如同去年一样,2000年发展中国家带动生产回升,产量增长5.7%,刚刚超过1.00亿公吨。发达国家的产量增长2.6%,达到3.93亿公吨。
50. 2000年全球森林产品贸易继续增长,森林产品总出口额增长6%左右,达到1 40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占83%。
自1947年以来,大约每隔10年,粮农组织进行定期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200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是粮农组织、其成员国和许多其它伙伴开展的一项联合活动。下文概述了一些主要结果。 全世界大约30%的土地面积为森林覆盖,其中47%为热带森林、9%为亚热带森林、11%为温带森林和33%为寒带森林。 世界拥有大约38.70亿公顷森林,其中95%为天然森林,5%为人工林。全球森林覆盖面积估计数高于前两次森林资源评估(1990年全球森林评估和1995年临时评估)作出的估计。然而,这并不反映森林面积的实际增加,而是由于第一次对全世界所有的森林采用了统一定义和包括了新的森林调查数据。 20世纪90年代期间,世界天然森林仍然以很高的速度被转用于其它土地用途。在这10年中,估计每年丧失1 610万公顷天然森林(1 460万公顷是由于毁林,150万公顷被改为人工林)。其中1 520万公顷位于热带。相对这一损失而言,由于森林的自然扩展,每年增加了360万公顷,因而实际损失1 250万公顷。增加的天然森林面积主要是由于弃荒农田上天然森林更替的结果。几十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的森林一直在扩展。 人工林的扩大也使森林面积增加。全世界每年大约310万公顷新的人工林面积中约有一半是恢复的天然林土地(即在皆伐的天然森林土地上重新造 林)。 20世纪90年代期间森林面积的实际总变化(即天然森林和人工林变化总和)估计为每年减少940万公顷,即占森林总面积的0.2%。这是每 年毁林1 460万公顷和增加520万公顷森林的实际结果。非洲和南美洲的净毁林率最高。亚洲天然森林损失也很大,但(就面积而言)因营造人工林 可得到重大弥补。相反,其它地区主要是工业化国家的森林覆盖面积略有增加。 根据所报告的数字,20世纪90年代估计的森林净损失比80 年代小。实际上,1990-2000年时期的年度森林净变化估计为减少940万公顷,而1990-95年为减少1 130万公顷,1980-1990年为减少1 300万 公顷。虽然这20年的数字无直接可比性,但合理的证据表明森林净丧失率实际下降。 *如欲了解有关全球森林资源评估的详细情况可参阅:粮农组织世界森林状况,2001年。 |
表2. 世界主要森林产品产量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
(..… 百万立方米 ..…) | |||||
圆木 | |||||
发展中国家 |
1 987 |
1 989 |
1 956 |
1 983 |
1 989 |
发达国家 |
1 243 |
1 298 |
1 226 |
1 308 |
1 363 |
实木产品 | |||||
发展中国家 |
148 |
145 |
126 |
135 |
133 |
发达国家 |
420 |
432 |
441 |
465 |
478 |
纸浆和纸张 (..… 百万吨 ..…) | |||||
发展中国家 |
83 |
88 |
88 |
96 |
101 |
发达国家 |
358 |
376 |
374 |
383 |
393 |
表3. 主要森林产品总出口额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
(..… 10亿美元 ..…) | |||||
发展中国家 |
23 |
23 |
20 |
21 |
23 |
发达国家 |
108 |
108 |
106 |
111 |
116 |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51. 根据临时数据估计,1999年主要双边和多边捐助者为广义4的 农业 发展承诺了107.00亿美元的外部援助(优惠和非优惠援助),而1998年为126.05亿美元。转换成1995年不变价格,这相当于在1998年和 1997年分别增长4.6%和14.5%之后,1999年下降了17%。2000年现有部分资料表明农业外部援助额将进一步下降。
52. 1999年双边和多边承诺额实际值都出现下降,双边承诺额下降12%,多边承诺额下降20%。多边承诺额的下降大部分是由于世界银行和 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的承诺额大大下降,而国际发展协会的贷款实际值保持不变。
53. 1999年承诺额的下降既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又影响了转型国家,拉丁美洲及加勒比的下降幅度最大(不变价格下降39%),其次是转型国家 (下降32%)和亚洲发展中国家(下降13%)。对非洲的援助按不变价格计算略有下降(下降2%),但在过去四年中保持相对稳定。亚洲获得的援 助比例最大(1999年为46%),其次是非洲(25%)和拉丁美洲(16%)。转型国家获得的比例从1996年近7%下降到1999年的不足4%。
54. 在分部门一级,狭义农业占农业外部援助总额的57%(其中渔业占2%,林业部门占2%)。在较广泛的农业定义所包括的其它领域中, 乡村发展和基础设施占援助总额的比例最大,这一类别所占的比例从1996年的13%增加到1999年的24%。
55. 尽管在过去几年中日本占农业援助额的比例持续下降,但在双边捐助者中,日本仍然是对该部门的最大捐助者,1999年和2000年的捐助额分 别为16.44和12.65亿美元。在间隔几年之后,美国于2000年再次成为第二大捐助者(5.19亿美元),其次是联合王国(5.11亿美元)和德国 (3.79亿美元)。尤其是联合王国在过去几年中大大增加了对该部门的援助,其1996年的援助额仅仅为1.02亿美元。
资料来源:粮农组织
56. 2001年11月9-14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发起了新的多边贸易谈判。计划于2005年1月1日之前结束的这些谈判将对农业、渔业和林业产生重要影响。除了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农业和服务谈判之外 5 新的谈判将涉及更加广泛的议程。《多哈部长级宣言》十分重视需要确保在努力实现公平和面向市场的国际贸易体系过程中, 不损害其最易受害成员的发展和粮食安全需要。
57. 下文概括了与农业、渔业和林业特别相关的谈判要素。
58. 关于市场准入的讨论主要涉及关税削减和关税配额的管理。关于关税削减 ,迄今有两种基本方法最受重视。第一种方法将重复乌拉圭回合方式,即在全面平均削减所有关税的同时,每项关税必须至少削减一定比例。 在乌拉圭回合中,最低限度是削减15%(发展中国家为10%),平均削减为36%(24%)。最不发达国家不需要作任何削减。
59. 第二种方法将是所有关税作统一百分比的削减与较高关税再作额外削减相结合,还将包括扩大关税配额和给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这种 方法可有效缩小国家之间和产品类别之间的关税分布,包括降低关税升级。
60. 关于关税分配的管理,似乎近期内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基本关注是关税配额的分配方法可能更多地起到一种壁垒作用,而不是提供市场准入的机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确保世贸组织所有成员获得公正 的市场准入而同时又保护传统供应商的利益。
61. 正在为发展中国家、世贸组织新成员和转型经济国家考虑市场准入领域的特殊和差别 待遇措施。一些发展中国家认为其关税承诺应当以发达国家减少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为条件。一些“单一商品”出口小国要求保留和加 强其在发达国家市场的贸易优惠,而另外一些国家发现某些优惠计划对其它发展中国家产生歧视。成员们普遍认为优惠减少已成为一个问题,可能 需要适当的过渡措施。
62. 在对农业的国内支持方面讨论了广泛的主题,但迄今未形成任何共识。一些国家认为高度的国内支持 -包括目前免于约束的措施-造成贸易扭曲,应当加以约束。另外一些国家认为当前的豁免应当继续和扩大以包括与各种“非贸易关注”如动物福 利或乡村地区生存能力等有关的措施。
63. 似乎人们愿意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其国内支持承诺方面可见的 失衡状况6。最近的讨论围绕可能需要提供一个“发展箱”进行,该发展箱将为 发展中国家支持其国内生产,尤其是主要粮食商品的生产提供重大的灵活性。
64. 一些国家建议彻底取消出口补贴,并立即削减 50%。另外一些国家愿意就进一步逐步削减进行谈判,但必须包括所有形式的出口补贴。净进口粮食的发展中国家担心如果突然取消补贴,粮食 价格将上涨。还有一些国家认为其国内生产者因其国内和出口市场上得到补贴的产品产生的竞争而处于不利地位。许多国家希望扩大和改进预防通 过使用或滥用国家贸易企业、粮食援助和得到补贴的出口信贷等“规避”关于出口补贴承诺的规则。
65. 农业谈判还涉及一系列其它 问题,尤其包括国家贸易、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乡村发展、地理划分、保障措施、环境、贸易优惠和粮食援助。还确定了各种国家团体的 特殊关注。这些团体包括小岛屿、内陆国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世贸组织新成员、粮食净进口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围绕需要为弱势国家群 体制定特殊条例和免除措施与需要一套适用于所有国家的一致的国际贸易条例开展了大量的讨论。
非农产品的市场准入:这一领域的谈判将旨在削减或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包括的产品范围应当是全面的,不应预先排除某些产品。 关税削减方式应作为谈判的一部分予以商定。农业协议所排除的产品(渔业和大多数林业产品和若干农产品如橡胶和硬纤维),历来包括在关贸总协 定的商品贸易总条例中。这些产品的市场准入将包括在新的谈判中。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方面(TRIPS):同意为葡萄酒和烈性 酒谈判建立一个多边通知和登记地理特征的系统。还将在TRIPS理事会中讨论将对地理特征的保护扩大到包括葡萄酒和烈性酒以外的产品(如奶酪、火腿肉等等)的问题。将进一步指示世贸组织TRIPS委员会特别审议TRIPS协定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系和对传统知识及民间知识的保护。 补贴和反补贴措施:谈判将旨在澄清和改进乌拉圭回合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中的约束。会议明确同意,谈判将“旨在澄清和改进世贸组织关于渔业产品的约束,考虑到该部门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 贸易与环境:多哈部长级宣言首次承认各国有权在为保护人、动物和植物生命或健康采取措施的相同基础上,“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上”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即条件是不以任意或歧视方式,或作为一种掩盖的贸易限制来采用此类措施,并应符合世贸组织的其它规定。会议同意将就世贸组织现有条例和多边环境协定中规定的具体贸易义务之间的关系,并就削减或取消对环境商品和服务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行谈判。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本报告依据截至2002年8月为止可获得的资料。最新情况可见粮农组织每两个月发行的《粮食收成和短缺》。
2 本报告依据截至2002年7月为止可获得的资料。有关谷物市场的最新情况可见粮农组织每两月发表的《粮食展望》。
3 以粮农组织双边和多边捐助者现行价格承诺额数据库为依据。分析依据从经合发组织获得的数据、世界银行年度报告和从其它组织和区域 开发银行收到的数据。数据不包括未能获得数据的某些捐助者和区域银行。数据不包括粮食援助和以实物提供的技术合作。
4 农业的狭隘定义包括农业(作物和畜牧)、农业服务和投入物供应、渔业、林业 以及土地和水资源开发。广义定义还包括(按重要性递降顺序排列):乡村发展和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研究、培训和推广;地区和河流开发; 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投入物及机械制造业等。
5 概况请见《2001年粮食及农业状况》。
6 在农业协议中,各国同意按照综合支持量(AMS,也称黄箱) 确定扭曲生产和贸易的支持上限并予以减少,确定在限制生产的计划中提供的产生扭曲影响的支持(蓝箱)的上限。定义为非扭曲贸易的支持(绿箱)不受限制。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某些支持也在特殊差别待遇项下免于削减承诺。提供的低于微量极限(发达国家为产值的5%;发展中 国家为10%)的支持也免于削减承诺。鉴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1986-88基准时期提供的支持大大低于微量支持水平,这一水平构成了它们 在协议中的承诺,并有效地成为其未来提供非豁免国内支持的能力的上限。另一方面,大多数发达国家受到一般来说大大高于其微量极限的综合支 持量和蓝箱承诺的约束。换句话说,乌拉圭回合使发达国家产生扭曲影响的高水平国内支持“合法化”,而同时将发展中国家限制在低得多的微量水平上。虽然发展中国家可在豁免的绿箱和特殊差别待遇的类别中提供支持,但它们很少有如此的财政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