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组织在中国

减贫需要多方合作

——专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驻华兼驻朝代表文森特·马丁(Vincent Martin)

02/04/2018

中国投资》:您在中国减贫领域有着丰富的阅历,那么请问您认为中国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粮农组织在华的减贫工作中有哪些成功的创新实例可供分享?

文森特·马丁: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过去的40年里中国成功实现8千万人口脱贫。我认为中国成功的关键在于多部门联动战略、精准扶贫措施以及政府、机构、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

中国的种种成就得益于中国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大规模的资源调配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从农业改革到振兴农村经济,再到土地改革与精准扶贫,中国已经通过努力找到贫困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在源头上进行有效治理。

对于中国战略的成功,我能想到的主要有四点基本因素。这四点就是:1)强有力的领导:各级政府与全体社会将减贫作为首要任务 2)多部门联动战略:兼顾发展产业、农业发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与生态保护 3)全民参与: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再到普通人,都投入到包容性发展事业中 4)有针对性的切实目标:以识别并触达最贫困人口为目标,提供支持,帮助脱贫。这也成为政府在2020年啃下全面脱贫“硬骨头”的重中之重。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举措,电子商务的应用连接农户和市场,帮助农民脱贫。粮农组织驻华办公室也同样踏上了创新的征程,我们将创新视为《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别规划框架(2016—2020)》的重要支柱。电子商务、农村电子普及服务、知识交流平台等新技术需要应用于农村发展中,为此我们专门在信息与通信技术工具改造传统的农民田间学校旗舰项目方面进行了探索,以实现创新潜能释放。信息通信技术走进农民田间学校,专业知识得以惠及最偏远的农民,可以根据根据贫困人群的切身需求量体裁衣,这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农业推广与减贫事业都有重要意义。电子商务、电子服务、无人机技术、数据众包模式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计。

粮农组织携手清华大学开展了为期八周,有关技术与减贫结合主题的研究生学习课程,通过设计思维等工具推动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模式的诞生,快速推进减贫事业,大力加强农村发展。

 

《中国投资》:您认为中国减贫事业面临哪些挑战? 

文森特·马丁: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减贫成就不可否认,但是贫穷仍是农村地区的痼疾,还有3046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供给侧改革,作为中国“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经济发展首要任务之一,是针对经济转型期间所面临的挑战而提出的。对农业的影响在于供给侧的调整,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保证充足的农业生产供给,也在于提高农产品的整体竞争能力。刚刚说的这些都与长期视角下中国可持续、现代化农业发展相契合。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该战略设想以及战略实施时间表做了进一步阐释。

 我认为当下主要挑战在于跑赢消灭绝对贫穷的“最后一公里”,最重要的是运用前瞻性思维、加强政策协调、在社会经济层面发力,防止2020年以后脱贫户返贫。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为日益增加的挑战寻求创新出路,应用信息通讯技术工具将比以往更重要。

 

《中国投资》:粮农组织如何为减贫事业筹备资金?需要与社会进行怎样的合作?您认为政府、民间、社会组织应怎样为减贫出力?

文森特·马丁:没有合作伙伴的倾力支持,我们的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开展。粮农组织与公共、私人部门已经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专业知识交流之外,我们的合作伙伴为减贫项目与活动贡献了资金和技术支持。中国农业部以及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清华大学等单位都参与到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知识共享数据库搭建、减贫活动开展等倡议中,并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相信为了实现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 (消除极端贫困)和2 (零饥饿),政府、民间、社会组织等社会各界必须通力合作。无论是资金、知识、专业经验、关系、技术还是想法,每个参与者都有不同的优势,应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共同应对严峻的瓶颈问题。

 

《中国投资》:您可以介绍一下为了实现粮农组织的任务目标,你们缔结的战略伙伴关系吗?

文森特·马丁:粮农组织坚信解决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粮农组织的愿景是实现一个没有饥饿的地球。只有通过与政府、民间、学界、研究中心、合作社以及个人的有效合作,我们才能战胜粮食安全与营养不良问题。

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的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别规划框架》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粮农组织努力与各级政府、民间、私人部门、学界、研究所、基金、国际机构与联合国各大机构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

 

《中国投资》:您认为中国在减贫方面可以给全世界哪些宝贵的经验?

文森特·马丁:早在20年以前,中国便开始用自己本国成功的经验,帮助其他面临相似困境的发展中国家对抗饥饿与农村贫困。正如之前提到的那样,领导力、决心、多部门联动战略、明确的目标以及持续的创新力都是他国在减贫战略中应该借鉴的元素。

尤其是创新,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中国在农业改造方面有着卓越的远见——大力投资农业研究、结构性改革与配套政策。中国成为农业发展领域的标杆,并积累了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的丰富经验与宝贵技术。

自1996年以来,中国作为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与最大的贡献者之一,为28个国家的农业与农村发展提供助力,在广泛的技术领域进行投入,包括灌溉、水产、园艺、家畜、农作物保护、农林业、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

此外,粮农组织也在努力通过中非农村减贫知识交流平台,推动减贫政策与减贫知识分享。粮农组织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伙伴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农村减贫“终结贫穷”系列网络研讨会。网络研讨会介绍了中国在扶贫领域与非洲、美洲和亚洲其他国家进行南南合作的经验。

在去年五月一场国际减贫论坛上,粮农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推出了“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案例分享平台”,旨在展示中国和世界的减贫经验与做法,推动国际减贫知识方案的共享交流。对于那些正在努力消除贫困、实现零饥饿的国家来讲,这些挑战其实是错综复杂的,而数据库便能给予他们一种参考,令他们受益匪浅。

 

《中国投资》:据我们所知,粮农组织对南南合作的推进作出了巨大贡献,您认为在南南合作上的投入与经验是否可以适用于“一带一路”倡议?

文森特·马丁:1996年南南合作倡议提出以来,粮农组织一直不断推动粮食与农业发展方面的务实措施共享。在过去20多年里,在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上调动了3.7亿多美金。

正如之前所提,20年前中国便开始分享自己的成果经验,帮助在全球范围内对抗饥饿与农村贫穷。粮农组织与中国的南南合作项目,促进了发展方案的交流与理解,推广了知识网络搭建平台,争取了政策支持,从而使各级南南合作得以有效开展。

“一带一路”倡议在粮农组织看来,为南南合作模式与旗舰项目的创新性与可持续性注入了新势能。这个大型倡议希望建立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探索一个平衡、公平、包容的发展模式,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投资》:您认为未来粮农组织在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中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粮农组织可以为他们做出哪些贡献?

文森特·马丁:去年中国农业部发布了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文件,表示签署“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有一个共同目标——“抗击饥饿、消灭贫穷,实现粮食和营养安全”。

这些都是粮农组织与“一带一路”倡议共同的目标。粮农组织的全球目标是:战胜饥饿、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实现粮食安全,确保人们正常获得积极健康生活所需的足够的优质食物。

鉴于“一带一路”倡议与粮农组织存在这么多共同目标,显而易见,粮农组织会有很多机会与中国农业部相关研究机构其以及他国家共同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上进行合作。秉承这些总体目标,粮农组织制定了一个“一带一路”倡议的总项目规划,并确定了四个有望开展合作的具体技术领域:

1) 发展具有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价值链

2)  发展数字化农业,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创新

3)  加强跨境动植物疾病防控

4)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

中外减贫数据库在线分享平台

 

《中国投资》:去年五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他说:“粮农组织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将再次携手、自信前行。”对此,粮农组织制定了哪些战略计划,为签署“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减贫事业献力?

文森特·马丁:正如之前提到的,我们正与合作伙伴在一个全面综合的计划框架下展开合作,这个计划框架有四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支柱,下面我详细介绍一下这些重点领域。

发展包容性和可持续性价值链: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让新的更遥远的市场变得触手可及;农民们将能够以更少的投入和交通成本,在更短时间内抵达更远的市场,获得能够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率的信息、技术服务和建议。然而,这些机会将在多大程度上惠及最弱势群体,取决于东道国政府通过服务、政策和监管,管理已到位投资的能力。若要以具有包容性、偏重于贫困人口的方式利用这些机会并惠及当地社区,必须重视整个价值链的发展,而非仅仅局限于生产方面。 

发展数字化农业,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创新:“一带一路”倡议将为农业数字化创新,抑或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农业数字化改造蕴含许多重大机遇,可以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基础设施投资惠及贫困人群和促进农村发展的成效。通过为偏远地区提供更好的信息获得渠道,数字化农业可以减少或打破造成贫穷的种种局限。数字化农业将提供与动植物疫病、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有关的信息和专家建议,以及获得金融服务和培训的渠道。农民能够立即将前沿技术应用于实践,在农业技术发展道路上大步向前迈进。然而,必须在项目制定的一开始就把依靠农业数字化推动更包容、惠及贫穷人群的发展目标纳入到规划中来。

加强跨境动植物疾病控制:“一带一路”倡议会实现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增长,跨境动植物疾病扩散的风险也会随之提升。粮农组织在该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确保贸易的增长以安全的方式进行,不会对处于弱势的农民构成威胁,也不会为消费者带来健康隐患。在这一领域,中国农业部与粮农组织是重要的伙伴,保持了多年的密切合作。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很多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国家,尤其是东南亚与中亚国家,极其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具体风险包括海平面上升,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遭遇洪水,以及中东亚国家发生旱灾、沙漠化,以及极端天气活动。

贫困人口往往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生活在边缘地带,缺乏足够的资源适应气候变化,他们的生计摇摇欲坠,很容易遭受破坏。所有消除全球饥饿与贫穷的努力都必须将气候变化对贫困人口的影响纳入考虑,寻找帮助贫困人口抵御气候变化的手段。

气候变化与粮农组织和全球海洋委员会的合作项目所倡导的其他行动领域是相辅相成的。当衡量价值链发展的机遇时,必须把气候变化纳入考虑,信息通讯技术与数字化农业的创新应用可用来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力,气候变化对疾病传播的影响也已经得到充分认识。(编辑:杨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