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农组织在中国

亚太区域:稻渔共作促进减贫

17/06/2017

昆明,中国 — 大米一种主要的粮食商品,也是许多人必不可少的食物。多个世纪以来,在稻田里养鱼一直是少数亚洲国家的农业传统做法,在中国某些地区的历史甚至已经有1000多年。

 

稻田为鱼类提供保护和有机食物,而鱼则能够软化土壤,为水稻作物提供养分和氧气。 农民可以从一块土地获得两种产品,从而减轻了贫困,改善了粮食和营养安全。

 

这种做法已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粮农组织和其成员国正在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研究和促进对这些传统做法的创新。

 

本月在中国云南举办的亚太区域创新农业——水产种养研讨班把这项活动推向了高潮。研讨班供吸引了来自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菲律宾和越南的25位高级政府官员。 这也是粮农组织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伙伴关系的一部分,以便支持各国实现更具可持续性的农业。

 

专家小组访问了全国扶贫重点地区红河梯田的鱼稻共生系统。通过在稻田里养鱼,这里的水稻产量和品质得到提升,并获得了额外的产品——鱼类。因此,总产值增加了两倍。

 

粮农组织渔业和水产养殖参考中心和无锡(中国)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为红河的稻田养殖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在粮农组织和国际专家访问期间为一个实验站举行了落成仪式。

 

专家小组一致同意通过区域技术合作方案和区域层面的南南合作计划下的多个发展基金提供的财政支持,共同制定升级稻渔共作系统的地区战略。

 

来自七国的政策制定者还认识到在稻渔共作中促进包容性增长的必要性,比如通过发展和加强合作社,推动农民与市场对接;通过采取节约劳动力技术和做法,减轻妇女的工作负担,从而实现所有人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