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干事 屈冬玉

以人为本,众志成城,推动农业粮食体系实现可持续转型,共创繁荣未来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署名文章

14/05/2024

dg

©FAO

欧洲及中亚区域充满活力、潜力无穷,全方位、深层次探索践行低投入、高产出模式,有望为夯实全球粮食安全根基注入动能与活力。本区域50多个国家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各国应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引领下,携手共创繁荣、公平的未来。然而,实现这一愿景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各种挑战点多面广、重叠交织。

当前,全球形势复杂严峻,需要各方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积极推动转型,有效破解粮食安全、健康、冲突和环境等领域层出不穷的难题。例如,气候危机愈演愈烈,随之造成气温上升,改变降水规律,并加剧气候不确定性,种种不利影响不一而足。面对洪水、地震、滑坡、风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加剧的态势,农业粮食体系与农村地区首当其冲、境况堪忧。

世界银行估算,如果不采取任何应对措施,单就中亚区域而言,每年因旱涝灾害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可能高达全域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长此以往,到2050年,作物产量可能暴跌30%,届时将有510万人被迫背井离乡,沦为气候移民。

欧洲国家同样岌岌可危,难以独善其身。据估算,如果不重视适应和抵御能力建设,到2050年,每年可能流失40多万个工作机会,到本世纪末,气候相关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总额将达1700亿欧元。

尽管欧洲及中亚区域的饥饿和粮食不安全发生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但儿童超重和成人肥胖率却大幅攀升。无力负担营养食物是助长这一态势的重要因素:据估算,2021年本区域有2500万人难以负担健康膳食。

联合国粮农组织坚信,出路在于励精图治,实现“四个更好”: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不让任何人掉队。

首先,要全力实现更好生产。决策者和粮食价值链主体要摒弃短视逐利、舍本求末的举措,必须着眼长远,提升韧性和可持续性,减轻气候不利影响。要改变农业结构效率低下、土地过度碎片化和土地撂荒的不良现状,守护家庭农场代际传续。要以提升韧性为前提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投身绿色和数字农业发展浪潮并确保小农和弱势群体便捷享受发展成果,提高农业粮食体系竞争力。要带动并推广创新事业、再生农业以及其他对自然有益的解决方案。本区域,特别是集中在中亚区域的内陆发展中国家,在完善水资源治理方面大有可为,相关进展能够显著推动农村发展。要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够为立足实证制定政策和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提供强劲推动力,因此要坚持多领域联动,形成数据、技术和创新三要素的整体合力,为践行使命职责提供强有力支撑,协助决策者加以运用,并将其转化为规范性及政策性指导意见和实用工具。

其次,要确保欧洲及中亚区域所有人口实现更好营养,要看到现阶段还有大量民众无法满足自身对良好营养的需求。粮农组织随时准备贡献出智慧和力量,协助应对挑战,全力保障农民以及其他农业粮食体系伙伴的生计。当务之急是改进粮食流通和消费模式,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提升社区自给自足能力,完善粮食和农业政策。

再者,要齐心协力实现更好环境,保护和恢复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有效应对长期威胁本区域农业粮食体系的环境和人为压力,如气候变化、毁林、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自然资源退化。妥善管理当地家畜品种,有利于农村社区维系传统生计,运用气候智能型农业实践,有助于增强农民韧性。森林是本区域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带动全局具有重要突破意义,保护森林就是为当地和山地社区所需重要服务提供保障。

所有人实现更好生活的重要前提,是消除不平等、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为此,要确保小农和家庭农民劳有所得、收入合理。此外,要重视保障土地权属,更要树立对妇女、青年以及土著人民土地权利特别保障的理念。减少农村地区性别不平等同样关键。此外,务必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给予青年新的希望,帮助青年把握人生未来的走向。

以上四步以可持续发展目标粮农组织《2022-2031年战略框架》为指引,为本区域克服交织叠加的多重危机指明了方向。第三十四届粮农组织欧洲区域部长级会议将于2024年5月14-17日举行,本区域成员国届时将齐聚一堂,共商区域发展大计,建设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且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不让任何人掉队。

唯有打破条块分割困局,集思广益共谋对策,同时培养一批具备先行思维的有识之士,方能在转型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实、更远。

实现上述目标,人人有责、人人需尽责。粮农组织立足联合国专门机构的职责定位,积极引领全球应对饥饿和营养不良。我谨以粮农组织总干事的名义,诚邀各方携手粮农组织同向发力,向前迈出坚实步伐。众擎易举,未来可期。让我们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共创繁荣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