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 Edwards, 1853) [Grapsidae]
甲壳类动物
FAO Names:
En Chinese river crab
Fr Crabe chinois
Es Cangrejo chino
FAO. 2009. Eriocheir sinensis. In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fact sheets. Text by Weimin, M. Edited and compiled by Valerio Crespi and Michael New. CD-ROM (multilingual).
特性
生物学特征
背面一般呈墨绿色,腹面灰白色,呈方形、长度略大于宽度,明显凸起且不平滑,具有4个边缘锋利的齿突。第5附肢的长节较细,有爪形活动趾。雄性的螯足似连 指手套,内外缘密生绒毛或仅在外部表面有绒毛(而其它蟹类品种则总是无毛和光滑的)。前面两对步足的长节背部无纵排绒毛。前端有4个分开的尖齿。后端的4 齿明显(未退化)。
图片库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运输中华绒螯蟹的准备工作就绪
用来养殖中华绒螯蟹的稻田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者展示他的产品
湖中的养蟹围栏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中华绒螯蟹是较晚开始养殖的一种产品,首次向粮农组织报告的时间是1989年。1970年代末中国江苏省将采集的天然蟹苗放养在湖泊中,用水闸将湖水与河 流隔离。这属于一种渔业增殖形式。该品种真正的养殖生产始于长江下游的小片湖泊中,其特点是采用补充饲料喂养法放养人工繁育的苗种或野生苗种。自1990 年代起,中国的中华绒螯蟹养殖迅速扩大,并被引入各种水产养殖环境,即土池、浅水湖围栏以及稻田等。中华绒螯蟹的养殖目前已成为中国淡水养殖业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大韩民国是除中国之外唯一报告开展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国家。有报告称,德国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当地的华人也已开始实验性养殖该品种。
主要生产国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生境和生物学
该品种源自俄罗斯东部(符拉迪沃斯托克)至中国南方、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台湾省之间的温带水域。它们是在二十世纪(很有可能通过压舱水)被传入北欧的, 似乎也是在那里建立了自我繁殖的种群。后来它们又出现在北美和夏威夷。中华绒螯蟹通常生活在与河口相接的内陆水体中,直到性成熟后才迁移至下游河口的咸淡 水水域进行繁殖。迁移活动一般在10月份开始。在完成繁殖后雄蟹和雌蟹均相继死亡。该蟹喜好穴居或隐身在水草或沙石中。它们通常白天隐藏在庇护所中,夜间 出来摄食。该品种属于杂食动物,以虾、小鱼、底层动物和幼嫩植物为食。它们在成熟后体重一般在100-200 g,但也收到过体重达到400-500 g的报告。
生产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生产系统
目前中华绒螯蟹养成阶段所采用生产系统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养成系统是浅水湖围网、土池、稻田以及小型湖泊和水库,但土池和稻田通常被用于蟹苗的养殖。


苗种供应

在与黄海相连的江河中华绒螯蟹的蟹苗(大眼幼体)一度非常丰富。然而自1980年代以来,过度捕捞和环境的变化导致这种天然资源大量耗竭。目前,用于养殖的蟹苗主要靠人工繁殖。亲蟹选自池塘和围栏养殖的或来自天然水体的成蟹。海水或人造盐水被用于繁殖和幼体的养殖。
 
鱼种养殖

在10月份将围栏或开放水域中生长良好的健康成蟹选出,作为亲蟹重新放养,进行精养以确保性腺的良好发育;将雄蟹和雌蟹放入不同池塘。在次年春季(2月底 至3月初)将雄性和雌性亲蟹按照2 3:1的比率移入装有盐水(7–33‰)的交配池。在交配完成后(通常为2周后)将雄蟹移走。怀卵蟹在精养条件下养殖一个月左右,直至卵孵化。在整个饲养 期间以及在卵的孵化过程中,投饲(多为动物饲料)充足和保持稳定的盐度是非常重要的。
 
孵化场

大约在卵开始孵化的前两天(卵呈透明状,而且出现眼点和心跳),将怀卵蟹移入幼体饲养池,密度通常为三只/m³。新孵化的幼虫(蚤状幼体)的密度应控制在 200000–300000/m³。一旦达到此密度,需将怀卵蟹移入另一个池子。幼体的饲养需要大约三周,在此期间,蚤状幼体在五次蜕皮后进入大眼幼体阶 段。

当大眼幼体长至2-3天时,将盐度逐步降低,使之接近淡水。饲料种类包括微型藻类、浮游动物、蛋黄和卤虫无节幼体和成虫;经常性和充足 的投饲对于确保高存活率和幼体的良好生长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还能够减少同类相残现象。充气增氧和良好的水质同样是关键因素。最佳水温是22–25 °C。大眼幼体的产量通常可以达到50000–100000/m³。五天以上的大眼幼体便可以在蟹苗饲养池(育苗场)中进行放养。

育苗

大眼幼体在进入养成阶段之前需要养到5–20 g;土池或和稻田均可用作育苗场。

单阶段育苗系统

土池的面积通常为350–1 320 m²,普遍用来饲养蟹苗,浅水(~50 cm)地区采用的放养密度一般为130–150/m²。到仲夏时水深逐渐增加到1–1.2 m,并在以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在初期阶段(至第三次蜕皮),蟹苗主要通过有机肥获得天然食物。还可使用一些补充饲料,如豆浆、奶和糊状饲料(麦糠、大豆 饼、米糠等)。在此阶段之后,蟹苗被称为第三阶段幼蟹,成为底栖摄食动物;可作为食物的种类包括植物(嫩水草、陆生草类、南瓜、各种谷物及其副产品)和动 物饲料(主要是淡水软体动物碎屑和低质鱼类);在饲料总量中动物饲料所占比例应为20–30%,但在秋末水温下降时,这一比例应提高到40%。

为了防止蟹逃逸,需要采用塑料布围栏。应当将池底修成斜面,从而使堤坝朝阳一侧的水深大大降低。应种植水草,使其覆盖池底的三分之一。良好的水质和捕食动物管理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蟹苗(每只10–15 g)产量可以达到1200 kg/公顷。

双阶段育苗系统

蟹苗饲养的另一种方法是大眼幼体 的精养:可在混凝土池中(30000–60 000/m²),或在细目网箱中(6000–10000/m²),或在土池中(1500–3000/m²)直至达到第三阶段幼蟹;该阶段通常需要 20–25天。饲料包括用豆饼、花生饼和麦糠、大型浮游动物、血粉和嫩水草。当蟹苗成为第三阶段幼蟹后,将它们移入土池(密度为40/m²)或稻田继续养 殖。

稻田

如果采用稻田养蟹的方法,则需要挖掘环形和十字形的沟;沟深和沟宽应分别为50 cm和50–60 cm。沟中应种植水草以提供庇护所。塑料布围栏可以防止河蟹逃逸。在该系统中,大眼幼体的放养密度应为70–140/m²。其他管理方面的工作与池塘饲养相同。

养成技术

最为常见的养成系统是池塘和网围栏半精养系统,以及稻田和小型湖泊/水库粗养系统。

池塘半精养系统

供中华绒螯蟹养成阶段使用的池塘通常为0.15–0.35公顷,池深1.5–2 m。在池塘的浅水区种植水草,为蜕皮蟹提供掩蔽处,而且使用塑料布围栏以防逃逸现象。通常在早春时节进行放养,蟹的规格在5–10 g之间,密度为22 500–37 500/m²。常见的做法是同时放养大约3 000尾鲢鱼和鳙鱼(比例一般为7:3)和1 500尾黑鲫,目的是利用天然饲料并控制水质。使用的饲料包括植物(水草、南瓜、蔬菜、豆饼、花生饼、菜籽饼、大麦、玉米、麦糠等)和动物饲料成分(小 鱼、虾、淡水软体动物碎屑、屠宰废料、蚕蛹、鱼粉、蚯蚓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投喂率取决于水温并在达到10 °C 时开始。蟹在蜕皮阶段应当特别注意保持水质并消灭有害动物。养殖的蟹通常在秋末达到上市规格(125–200 g)。

网栏半精养系统

中华绒螯蟹的围栏养殖通常在浅 水湖和水库中进行。围栏的底部埋在池底的土中,上端露出水面约0.8 m并通过一个平行网向内延伸。围栏的区域一般在2–20之间,放养时间与池塘养殖相同。但是,放养规格较大(在10–15 g之间),而且密度较低(通常为10 000–15 000/公顷)。投喂和其它管理方面与池塘养殖类似。鉴于水质良好、放养规格大而且放养密度相对较低,从围栏中收获的产品要大于池塘和稻田的产品 (150–200 g)。由于个头大、质量上乘,因此它们的市场售价也高得多。

稻田粗养

在稻田中养殖中华绒螯蟹是另一种常见 的方法;而且是一种生态友好的方法,因为它使农业-水产养殖一体化并使蟹和水稻同时受益。将稻田用于蟹的养成的做法与苗种的生产相同。由于养殖期较短,因 此采用较低的放养密度(蟹的规格为7–20 g,密度为6 000–9 000/公顷);可获得相对较大的产品规格。放养通常在插秧几天后进行。如果先实施放养,那么在插秧时就必须将蟹控制在蟹沟中,以免蟹苗遭受重大损失。与 池塘和围栏养殖相比,在稻田养殖系统中,蟹更加依赖天然食物。然而,在快速生长阶段仍然需要补充投喂;所用饲料与池塘和围栏养殖的饲料类似,但数量要小得 多。最为重要的管理方面是对杀虫剂的控制;在整个水稻生长阶段,杀虫剂的使用是不可完全避免的,因此至关重要的是谨慎选择农药和化学品的类型、施用方法以 及施洒时间。在实施稻田水管理期间,防止蟹从稻田逃逸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管理得当,这种养殖方式可生产7 500 kg/公顷稻米和450–750 kg/公顷养殖蟹,净收入可达1 800–3 000美元/公顷。

湖泊/水库粗养

这种形式的养殖可以获取很高的 经济收益。选择适宜水体的主要标准包括选择可管理的面积(从管理捕捞活动和防止养殖蟹逃逸的角度)、丰富的水草和底栖动物以及相对较浅的水域。放养活动通 常在初春进行;放养密度根据具体水体面积和天然食物的丰富程度而差异很大,但一般在200–600/公顷之间。放养规格取决于蟹苗的供应和费用。补充饲料 通常只有在天然食物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使用。捕捞活动需要认真管理(特别是底层渔具)以避免对蟹造成伤害。所有进出水口都必须用围栏材料堵住以防止养殖蟹逃 逸。采用这种方式养蟹,产量通常可达到5–30 kg/公顷。

饲料的使用已在本文前面的小节中进行了论述。

捕捞技术

收获池塘养殖的蟹可以使用陷阱网、刺网、光诱、水流感应等方法。网围栏中养殖的蟹通常在10月和11月使用陷阱网捕捞。稻田养殖的蟹则通过陷阱网或徒手捕捉,一般在稻子收割一个月之后进行。在湖泊和水库中养殖的蟹主要采用诱捕方式收获,而且必须在迁移季节到来之前完成。

处理和加工

捕捞的成蟹在销售前通常被放入暂养池。运输时将它们装入保湿的草袋中。有时需要将蟹腿和蟹螯捆绑起来以减少蟹的活动。有时还需要使用冰袋以保证运输期间的低温和低死亡率。
正在尝试对蟹进行加工处理。“醉蟹”(使用高酒精含量的特殊调味汁腌制的蟹)和用蟹制作的结晶粉(作为烹饪调味料)是目前的两个主要商品。

生产成本

根据不同的生产系统和投入物水平,生产成本差异很大。比较而言,池塘和围栏半精养系统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而在湖泊和水库中进行粗放养殖的成本则最低。稻田养蟹的成本为中等水平。

病害和控制措施
尽管其发展历史不长,但疾病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华绒螯蟹养殖生产和经济的重要因素。下表列出了在此蟹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主要疾病及其诊断特点。

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和其它药物被用于治疗,但将它们列入本表并不意味着是粮农组织的建议。

疾病 致病因子 类型 综合病症 措施
颤抖病 单链RNA病毒;类立克次氏体 毒和细菌 肢体痉挛性地颤抖甚至瘫痪;对外部刺激反应减弱;停止进食和活动;蟹鳃呈灰色或白色;肌肉发红;肝-胰腺溃烂发臭。 预防: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将多余的淤泥除去;种植水草;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均衡的营养。
治疗:无有效方法
弧菌病 鳗弧菌、溶藻胶弧菌、副溶血弧菌 细菌 腹部和步足溃烂;体色减退;身体组织(特别是鳃)内形成白色肿块;身体虚弱而且活动性下降;摄食减少或停止;毫无生气。 预防:采用适宜的放养密度,谨慎搬运并保持良好水质;用15–20 ppm KMnO4 溶液对育苗设施进行彻底消毒;将育苗工具放入50 ppm的漂白粉溶液浸泡一小时;用10 ppm漂白粉溶液对制作咸淡水所用的淡水进行消毒;将1 ppm土霉素放入池塘。
治疗:每日将2–3 mg/升土霉素或1 mg/升诺氟沙星放入池塘中,连续3–5天;使用含有土霉素的药物饲料(0.1–0.2 g/kg体重)进行1–2个疗程的治疗,每个疗程为7天。
固着类纤毛虫病 聚缩虫、钟虫、累枝虫、单缩虫、伪间隙虫 寄生虫 寄生虫附着在整个身体、步足关节和蟹鳃上;摄食减少;呼吸困难;正常活动减少;蜕皮困难;肢体粘滑。 预防:采用适宜的放养密度;将怀卵蟹放入10 ppm苯扎溴铵浸泡30–50分钟。放养前10 mg/升茶籽饼撒入孵化池,在施药12小时后将一半的池水换掉。
治疗:在池中施撒5–10 mg/升 福尔马林或0.7 ppm 比例为5:2的 CuSO4 和FeSO4混合液;使用50 mg/升福尔马林或30 mg/升苯扎溴铵,在蚤状幼体I–II阶段将寄生虫杀死;用300 ppm苯扎溴铵浸泡30–40分钟或500 ppm福尔马林浸泡40分钟。
甲壳溃疡病 弧菌、假单孢菌、气单胞菌、螺旋菌、黄杆菌 细菌 步足外部受损,黑色溃疡向步足各节及背甲中部扩散;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其中部凹陷并逐渐变为深褐色溃疡;蟹壳溃烂成洞,可见皮-膜和肌肉。 预防:小心搬运;均衡的营养;避免重金属污染;在池中施撒15–20 ppm生石灰;保持良好的水质和适当的池底淤泥深度(5–10 cm)。
治疗:在池中施撒2 ppm漂白粉并使用药物饲料(为饲料0.1–0.2%的磺胺药物)3–5天;向池中投放2.5–3 ppm土霉素,每日一次,共5–7天;使用1–2周的药物饲料(0.05–0.1%土霉素)。
黑鳃病 不明细菌 细菌 初期鳃腺呈深褐色,逐渐完全变黑;行动缓慢;呼吸困难 预防:将池底淤泥保持在适当深度(5–10 cm);在疫病流行季节,每隔15天向池中投放15–20 mg/升生石灰;定期向池中添加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
治疗:分两次向池中施撒15–20 mg/升的生石灰。
蟹奴病 蟹奴 寄生藤壺 寄生虫附着于腹部或步足;部分寄生虫渗入体内;体外部分形成孢子结构,通过菌丝附着在蟹腹部。 预防:在放养之前,用10 ppm 漂白粉或5 ppm敌百虫或100 ppm福尔马林清洗池塘,并清除池底过量淤泥;避免使用患病蟹苗进行放养;放养一些鲤鱼来防治寄生虫。
治疗:将盐度减少到1‰以下或将蟹移入淡水,用8 ppm硫酸铜或20 ppm KMnO4浸泡10–20分钟;向池中施撒0.7 ppm(比例为5:2)的CuSO4和FeSO4 混合溶液。


供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单位

以下是几个可以提供专业技术知识的单位: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邮编:430072
  • 上海水产大学,中国上海市军工路334号,邮编:200090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无锡市山水东路9号,邮编:214081
  •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茶亭东街79号,邮编:210017
  •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省湖州市南门外,邮编:313001
统计
生产
全球养殖产量
粮农组织渔业统计


市场和贸易
中华绒螯蟹的商业化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国。该产品通常以鲜活形式出售并在当地消费;尽管加工产品正在出现。中华绒螯蟹曾是一种价格较高的商品,但近几年 来它已成为更多普通消费者也能够买得起的产品。中华绒螯蟹的销售价格幅度相当大(5–25美元/kg),取决于其规格和养殖环境。

根据国家统计数字,中国在2004年出口了大约800吨活蟹,价值近600万美元。出口增长率比2003年提高了70%以上。实际出口量有可能更高,因为中国还报告出口了大约7000吨未具体说明的河蟹产品。主要出口市场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和大韩民国。
状况和趋势
中华绒螯蟹曾经是野生捕捞的水产品。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很受消费者的欢迎。自1980年代以来,自然产量的枯竭和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是推动中华绒螯蟹养 殖活动扩大的重要因素。养殖生产还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作为鼓励水产养殖品种多样化努力的一部分。使用天然和人工盐水对该品种进行人工繁殖取得了成功,这 也是扩大生产的最主要促进因素。

鉴于中华绒螯蟹对各类小规模养殖方式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它的养殖正在使中国许多地区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由于该品种的发展历史较短, 因此养殖工作从技术或管理上还远远不够完善。目前,主要成就体现在人工繁殖和种苗培育技术以及能够促进河蟹蜕皮过程的特种饲料添加剂方面。然而在营养、成 活率和最佳养殖模式方面的进展比较有限。这也是造成生产水平、产品规格、成活率和经济效益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需要进一步努力来改善养殖技术,从而提高生 产效益和增加经济回报。

虽然消费者需求正在稳步上升,然而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迅速增长的产量。应当减缓增长速度以便确保合理的市场价格和农民的经济收益。

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是改善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鉴于中华绒螯蟹在其他国家越发受到欢迎,预计其国际贸易将会扩大。然而,这种扩大预计不会很快,目前大多数产品仍将在当地销售.
主要问题
中华绒螯蟹的养殖对于中国的迅猛发展有着若干积极作用。近年来,它极大地促进了内陆水产养殖和农村发展。然而,养殖生产的迅速扩大同时带来了一些有可能影响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
  • 亲蟹和蟹苗的人工繁殖和跨界移动给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 当地各种品系的杂交导致天然种群种质的混杂。在不同河流系统中目前已很难找到纯正品系,例如被公认为最佳养殖品系的长江品系。
  • 种苗质量的下降是另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影响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普遍问题是生长速度缓慢和早熟。
  • 养殖蟹过低的市场价格严重影响了养殖者的积极性。
上述问题需要以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应当根据环境和生态保护的主要原则,在生产一级落实负责任水产养殖 – 见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第9条

有必要解决有关中华绒螯蟹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应当大力推广稻田养蟹综合生产系统。在所有该品种的养殖系统中,稻蟹兼作是最好的生态型生产方式。它还是 一种相对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系统,适合农村稻农小规模生产系统。它需要非常少的额外自然资源。最近政府的政策变化重新强调了谷物生产的重要性,这是一个 有力的驱动力;种植水稻的农民将获得特殊补贴。这将鼓励那些已放弃水稻种植的农民重新采用稻田养蟹的综合生产方式。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对蟹苗生产质量的管理,特别是在为孵化生产而选择亲蟹方面。选择性育种计划应当确保中华绒螯蟹的遗传质量。高质 量的蟹苗能够极大地改善生产绩效,并抵御疾病和环境的影响。它还可有助于减少该品种养殖生产中化学品和药物的使用,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此外,对育种活动 进行有效的管理还能够将人工生产种苗对中华绒螯蟹天然种群的影响降至最低。

在浅水湖泊和水库进行的围栏养殖可以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但是如果计划不周,它可能造成不良的环境影响。养蟹围栏中饲料和其他物质的严重沉积会使水质恶化并导致其他环境退化。应当严格控制特定水体围栏的总面积和分布,以尽可能减少不利的环境影响。

在天然水体中开展中华绒螯蟹的粗放式养殖,应当严格控制种群密度。该品种对于大型植物具有相当的破坏性;如果其种群生物量过高,天然水草资源会受到严重损坏而可能很难恢复。
参考文献
书目
China Society of Fisheries. 2004. China Fisheries Statistic Yearbook. 2003 Bureau of Fisheries, Beijing. 122 pp.
China Society of Fisheries. 2005. China Fisheries Statistic Yearbook. 2004 Bureau of Fisheries, Beijing. 129 pp.
China Society of Fisheries. 2005. China Statistic Yearbook on Import and Export of Aquatic Products. 2004 China Society of Fisheries, Beijing. 547 pp.
FAO. 1995. Code of Conduct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 FAO/UN, Rome, Italy. 41 pp.
Shanghai Green Land Economic Anim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mpany (ed). 1997. Culture Techniques for Economic Animals - Chinese river crab, mud crab and swimming crab. Shanghai Scientific & Technological Literature Press, Shanghai, China. 109 pp.
Xianle, Y. 1998.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jor diseases of Chinese river crab. Fisherie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25:133-135.
Xianping, G. 2003.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shrimp and crab culture industry. In: Scientific Fish Farming, Add. Issue, Wuxi. 80 pp.
Xingchuan, X. 2001. Good Culture Practice of Chinese River Crab.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Beijing, China. 180 pp.
Xingchuan, X. & Zhengdong, Z. 1998. Crab culture in Lake.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Beijing, China. 208 pp.
Zhiqiang, W.2000. Culture of Chinese River Crab.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ess, Beijing, China. 112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