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Oncorhynchus kisutch  (Walbaum, 1792)     [Salmonidae]
海洋鱼类/洄游鱼类
FAO Names:
En Coho(=Silver)salmon
Fr Saumon argenté
Es Salmón plateado
FAO. 2009. Oncorhynchus kisutch. In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fact sheets. Text by Fairgrieve, W. Edited and compiled by Valerio Crespi and Michael New. CD-ROM (multilingual).
特性
生物学特征
体长并随年龄增长而隆起,排精雄鱼背略驼。上颌末端延伸至眼后;吻和下颌呈钩状,排精雄鱼牙齿变大。鳃耙18-25。幽门盲囊45-81。背鳍条iii-iv + 8-10,其后有一脂鳍;基部大约位于背鳍中部下方。肛鳍条iv-v + 12-14。尾鳍顶端微凹。鳞片适中,则面为120-140。椎骨61-69。银白色,成鱼侧上部、背鳍基部和尾鳍突出部有黑色斑点。
图片库
 

银大麻哈鱼产卵(摄影:Aquaseed Corporation)

利用二氧化碳将银大麻哈鱼麻痹后进行收获
(摄影:William Fairgrieve)

室内育苗池(摄影:William Fairgrieve)

传统的银大麻哈鱼海水网箱(摄影:William Fairgrieve)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俄勒冈州(美利坚合众国)于1900年左右最早开始养殖银大麻哈鱼,作为促进商业性渔业的一种手段,后来是为了减轻人类活动,如筑堤,和环境退化的影响。1969年,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在华盛顿州普吉特海湾开始进行海水网箱养殖,随后在1970年实施了一个公私联合商业化试点项目。这一成功的项目促进了商业养殖企业的发展,到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在浮式网箱中生产的“秤盘尺寸”(0.35 kg)银大麻哈鱼超过3000吨/年。

紧接着北美洲早期获得的成功,智利的大麻哈鱼海水养殖业很快发展起来。银大麻哈鱼的产量在十年之内从1981年的大约一吨增至7000吨,到二十世纪末则超过了90000吨。

目前日本和加拿大是次要生产国,但北美洲的生产则由于当地的阻力,缺少适宜的海水养殖点以及市场价格下跌而几乎停止。

当前用于水产养殖的银大麻哈鱼种群来自美国和加拿大政府的育苗计划,但是大多数国家目前仅依赖当地资源。直到最近,大部分亲鱼取自正常生产的种群。有些育种计划试图通过直接选育来改善生产特性。一个明显的例子是Domsea的银大麻哈鱼亲鱼自1977年以来采用集约化管理,旨在改善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生产特性。
主要生产国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生境和生物学
银大麻哈鱼原产于北太平洋流域的沿海地区,现已被引入北美洲、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区域,但试图建立自然种群的努力大多以失败告终。据报告,美国大湖地区和智利拥有独立维持的种群,并在迅速扩展的水产养殖中成为主要生产种类。

在整个北太平洋流域均有银大麻哈鱼的地方种群。从日本的北部,通过堪察加半岛,跨过白令海到阿拉斯加,南至加利福尼亚。有报告说目前最南部发现的亚洲银大麻哈鱼是在北朝鲜东岸的清津,最北部则是阿纳德尔河(北纬65°)。在阿拉斯加,最北部的银大麻哈鱼种群位于北纬68°的库克普克河,而且在南部远至蒙特利湾的水域亦经常能够捕到。

在自然水域中,银大麻哈鱼通常在其生命的第三年进入成熟期,其中包括4-6个月的孵化期,在淡水中生长15个月,在海洋中生活18个月。在夏末和秋季期间,成熟后的鱼回溯到其出生的河流,并在11月到次年1月之间产卵。

雌鱼一般生产2 000–5 000枚卵,存于上游的砾石巢穴('redds')中。鱼卵在砾石中孵化、卵黄吸收和鱼苗孵出的时间长短取决于温度。此发育阶段需要的温度总量大约为1 000度 (°C) 。

鱼苗孵出后,最初聚集在一起 ,之后便成为区域性的,占据水流较缓的河段。幼鱼主要以陆生和水生昆虫、甲壳类动物为食,成为肉食性一龄鱼。在春天向海洋迁移之前,它们将经历被称为银化的变态阶段,此间它们从生理上适应了海水环境。野生二龄鲑的个头大约在15–30 g左右。

在海水中,幼鱼主要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随着成长而逐渐变为食鱼性的鱼类。据报告,在降海后的前6个月里,日生长率高达1.1 mm,平均每天体重增加大约2%。成熟时的平均规格为3.0–5.5 kg,但亦观察到更大个头的鱼。
生产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生产系统
苗种供应

银大麻哈鱼完全是在孵化场生产的。

成熟的成鱼取自海水养殖场生产的种群或专门作为亲鱼管理的精选种群。由于银大麻哈鱼在海中一年之后成熟,因此需要有两批亲鱼,即奇数和偶数年份的成熟雌鱼来保证生产的持续性。秋季,从海水养殖点养殖的种群中选出的成熟亲鱼,将它们放入淡水池,在那里它们最终成熟并产卵。

 
孵化场 

轻轻挤压雌鱼腹部便可促使其产卵。使雌鱼以无痛苦的方式死去,将鱼卵取出并通过一条或多条雄鱼的精液使其受精。待水硬化和消毒后,将鱼卵放入孵化盘进行孵化。当卵发育至眼点阶段时,将卵从一个容器中倒入另一容器,通过这种办法对其进行“冲击”。未受精的卵变得不透明而被去除。鱼卵孵化通常是在水温<12 °C的条件下。孵化在孵化盘中进行,仔鱼留在盘中直至卵黄囊完全被吸收并能够接受配合饲料。
 
育苗 

然后鱼苗被转入孵化场内的养殖池或水道,准备开口摄食。它们可在这里生长至二龄鲑阶段,或被移入湖泊网箱系统。它们通常在环境水温和自然光周期摄生系统中生长,在孵化当年的春季生产二龄鲑,但可以调节温度和光周期以促使及早银化。无论哪一种情况,鱼在银化之前都必须达到某种“门槛”规格。二龄鲑入海时体重通常在30–80 g之间。


养成技术 


当幼鮭斑纹(体侧宽大纵向色素条纹)消失,而且海水耐受性测试证明银化过程已经完成后,银大麻哈鱼便可进入海水养殖场。剔除小于规格要求的鱼,然后将二龄鲑放入专用运输桶并由陆运或海运设备运送。

海水养成阶段是在网箱中进行的,网箱上安装的大型网子悬挂在固定于海床的漂浮装置上。漂浮网箱结构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或钢来制作,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圆形。生产者通常使用直径为25–30 m 的圆形塑料网箱或方形钢制网箱(25 m x 25 m),上面悬挂16–18 m 深的网子。一般将若干网箱连在一起,组成“海水养殖场”或“海水养殖点”。还可安装额外的网子将整个网箱系统包围起来,防止肉食性海洋哺乳动物的侵扰。

选择海水养殖场地点的标准包括季节水温情况、溶解氧含量、盐度、水深和水流速度、受暴风雨的影响、有害海藻和硅藻的出现、接近其他养殖场以及符合当地法规的要求。银大麻哈鱼可以承受各种海洋条件,但是温度在9–15 °C 之间时生长情况最佳,而且水流足以驱散废物并持续供应充分氧化的水。收获阶段的放养密度不应超过8–12 kg/m³。

银大麻哈鱼在海水中生活10–12个月,达到2.5–3.5 kg后进行收获。根据最佳管理规范,海水养殖场应只含单一年份级别的产品。这一做法减少了新来二龄鲑染病的危险。

用于银大麻哈鱼的配合饲料含有各种油籽粉混合物(如棉籽粉、大豆饼粉)、鱼粉和鱼油,以及各种谷物(如小麦、玉米)并补充了主要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还添加了少量被称为虾青素的天然类胡萝卜素,它是在野生鲑鱼中发现的,使它们具有特殊的粉红色。

颗粒饲料是通过所谓挤压过程制作的,在该过程中将饲料混合物润湿并用流通蒸汽加热处理,之后采用高压将混合物挤出模孔。饲料冷却后装袋并分发给各养殖场。

现代银大麻哈鱼饲料一般含有29–30%的油脂和40–43%的蛋白质,可以有效地转换为肉,其食物转化率通常低于 1:1。最佳效果的取得需要采用电脑化并具有反馈机制的自动系统以确定鱼摄食完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保证鱼吃饱,但不会过量,从而避免饲料的浪费。聘用训练有素人员采用人工控制的鼓风系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养成技术

收获方法有所不同,但通常在收获之前几日停止饲喂。少数鱼会聚集在使用扫网的围栏处(扫网可以延伸至整个围栏底部;在围栏中铺开并沉入水底时,通过固定在底部角上的绳索将锤条逐渐上拉,从而将有限数量的鱼驱赶进网袋,将它们捕获),然后将活鱼运至注水的甲板船和加工厂,或就近屠宰。应当选择具体收获方式以避免鳞片脱落和应激荷尔蒙的释放,从而防止肉质的下降。
 
处理和加工

现代加工厂严格遵守卫生和废物处置程序以防鱼病的传播或产品感染人类病原体。加工之前通常将鱼沉浸在二氧化碳饱和水和/或冰水中使其窒息并失去知觉。随后切下鱼的鳃弓放血并立即将鱼放入冰水。然后将它们去除内脏、清洗、分级并加冰打包。这时可选择将鱼冷冻或切片。优质鱼一般作为鲜鱼或冷冻鱼出售。稍差的鱼则往往被切片、去头尾、剔除鱼骨或留出以备熏制。


捕捞技术

生产成本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
  • 养殖场的生产能力。
  • 饲料成本和转化率。
  • 疾病状况和死亡率。
  • 二龄鲑成本(在智利,60–80g 二龄鲑的离岸价格为0.45–0.55美元/尾)。
  • 地点和后勤费用。
  • 加工方法和产品类型。
在智利,生产成本为1.40–1.70美元/kg活重,不包括收获、运输和加工,假定死亡率分布在整个生产周期,(累计)不超过15%,而且可达到1.15:1 的饲料转化率。



病害和控制措施
常见疾病列于下表。

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和其它药物被用于治疗,但将它们列入本表并不意味着是粮农组织的建议。

疾病 致病因子 类型 综合病症 措施
细菌性肾病 (BKD) 鲑肾杆菌 细菌 脾和肾有白色损坏;肾、肝出血; 法定控制;生物安全;亲鱼筛选;疫苗接种
肠道红嘴病 (ERM) 红色耶尔森氏菌 细菌 败血病;嘴变发红 抗生素;淡水疫苗接种
疖病 鲑鱼气单胞菌 细菌 摄食减少;鱼鳍基部出血;体腔积水;脾肿大;肠内充血;肌肉病灶损伤 抗生素;疫苗接种
传染性鲑鱼贫血病 (ISA) 正粘病毒 病毒 无生气;无食欲;在水面喘气;鳃和心苍白;体腔积水;肝发黑;内脏出血 无治疗;法定控制; 生物安全;血水消毒
库道虫 粘孢子虫 粘孢子 肌肉中有白色囊肿;肉质变软 无治疗
鲑里克次体病 (SRS) 鲑立克次体 细菌(立克次体) 鱼发黑;无生气;厌食;不稳定游动;鳃苍白;体腔积水;脾肾肿大 抗生素
海虱病 鲑疮痂鱼虱;海虱 外寄生虫 生长减缓;鳞片脱落;眼和鳍出血 杀虫药:冲洗 – 甲基吡啶磷、氯氰菊酯、过氧化氢;饲料中:埃玛菌素、伏虫隆
弧菌症 鳗弧菌;病海鱼弧菌 细菌 食欲下降;严重贫血;脾肿大且肾松弛;病灶肌肉损伤 抗生素;疫苗接种


供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单位

以下是几个可以提供专业技术知识的单位:
  • Dr. Sandra Bravo S. - Instituto Acuicultura - Universidad Austral de Chile.
    Puerto Montt - Chile.
    Tel: (+56) 65 277122 - Fax: (+56) 63 277122.
  • Dr. Oscar Garate - Aquatic Health Ltda - Ruta 5 Sur Km. 1013 – Casilla 457.
    Puerto Varas - Chile.
    Tel: (+56) 65 433800 - Fax: (+56) 63 3801.
  • Dr. David Groman - Aquatic Diagnostic Services - Atlantic Veterinary College 550 - University Avenue.
    Charlottetown - Prince Edward Island - C1A 4P3 – Canada.
    Tel: (+1) 902 5660863 - Fax: (+1) 902 5660723.

统计
生产
全球养殖产量
粮农组织渔业统计


市场和贸易
日本是银大麻哈鱼养殖产品的主要市场,那里智利的产品占冷冻鲑鱼进口量的一半以上。尽管发现增值产品拥有更多的销售机会,但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进口量较少。加工商提供了多种产品形式,其中包括:鲜鱼(去头和内脏、带皮或不带皮、去骨鱼片和块、鱼排);以及熏鱼。鱼块和鱼片可采用真空包装以延长产品的货架寿命。
状况和趋势
以下是所观察到的状况及趋势:
  • 全球银大麻哈鱼的产量在2001年达到150000吨的高峰水平,供应过剩导致出场价格暴跌。到2004年,银大麻哈鱼的全球产量将近101000吨。在日本,智利银大麻哈鱼供应量的下降促使价格提升,在2005年达到五年中的最高水平。
  • 养殖银大麻哈鱼的主要市场是日本和美国。银大麻哈鱼占日本冷冻大麻哈鱼进口量的一半以上。
  • 在日本出售的主要产品是去头和去内脏的冷冻产品,但是其它产品形式越来越多地进入增值市场。在美国和其它国家,这些产品直接与养殖的大西洋鲑产品竞争。
  • 目前研究的重点是种群改良、饲料质量以及疾病的防治,而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生产成本和利润率。
主要问题
在世界许多地方,大麻哈鱼的养殖通常会引起争议,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已得到广泛地研究。引起关注的问题包括:
  • 水体中有机废物(饲料和粪便)所释放的养分及其养殖场下面和附近水底生物上的沉积物。
  • 养殖场附近地区水域和沉积层中的重金属,特别是锌和铜的积聚。
  • 逃逸的非本地鲑鱼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遗产互动genetic interactions、疾病传播和生态相互作用。
  • 鱼粉和鱼油在养殖鲑鱼饲料中的利用。
  • 养殖鲑鱼受到的化学品的污染和养殖作业中使用的化学治疗剂。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及其补充文件推行安全和高质量的水产品,并呼吁全球水产养殖业安全和有效地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化学治疗剂和其它或学品,同时促进采用能够减少危害的水产养殖规范和方法。生产鲑鱼的国家也必须遵守保护环境和消费者的规定。
参考文献
书目
 
FAO. 1995. Code of Conduct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 FAO, Rome, Italy. 41 pp. 
Nash, C.E. (ed). 2003. Special Section: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of Aquaculture. Fisheries Research, 62(3):237–339.
Roberts, R.J. & Shepard, C.J. 1997. Handbook of Trout and Salmon Diseases, 3rd Edition. Blackwell Science, Oxford, England. 179 pp.
Sandercock, F.K.1991. Life History of Coho Salmon. In: C. Groot and L. Margolis (eds.) Pacific Salmon Life Histories, pp. 396–445. UBC Press, Vancouver, B.C.,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