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打印
Sparus aurata (Linnaeus, 1758) [Sparidae]
海洋鱼类/洄游鱼类
FAO Names:
EnGilthead seabream
FrDorade royale
EsDorada

FAO. 2009. Sparus aurata. In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fact sheets. Text by Colloca, F. & Cerasi, S. Edited and compiled by Valerio Crespi and Michael New. CD-ROM (multilingual).
特性
生物学特征
体椭圆,稍高,扁平。头部轮廓呈匀称曲线。眼小。嘴底位,稍倾斜。唇厚。颌具靠前的4到 6个犬齿,靠后逐步成为臼状的钝齿,排成2到4列( 2外列齿强壮)。 第一鳃弓鳃耙短,为11到13,低为7或 8,上为5(很少有4个)到6。背鳍有11根硬棘和13 到14根软鳍条。臀鳍有3 根硬棘和11 或12根软鳍条。 狭有鳞,鳃盖无鳞。侧线鳞73到85个。颜色银灰;侧线起点有一大型黑斑延伸到鳃盖上缘,鳃盖上缘以下体微红色;两眼之间的金黄色前带被两个黑块隔开(幼鱼不很明显); 体侧常有黑色纵线;背鳍上有黑带;尾鳍叉型,尾梢有黑边。
图片库

海上网箱 (Francesco Cardia提供照片)

海上网箱 (Francesco Cardia提供照片)

水道(Patrick Prouzet提供照片)

幼苗水箱 (Robert Vassallo提供照片)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传统上,在沿海泻湖和盐水池塘粗放养殖金头鲷,直到上世纪80年代开发了精养系统。意大利的“瓦利养殖”或埃及的“hosha”是粗养系统,在幼鱼从海进入沿海泻湖做索饵洄游时进行养殖(鱼的天然陷阱)。由于好的市场价格、高成活率和摄食习性(在食物链中处于较低位置),金头鲷是地中海粗养非常合适的种类。

意大利于1981-1982年成功进行了人工繁育,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于1988-1989年成功进行了大规模金头鲷幼体生产。该种类的孵化生产和养殖是水产养殖产业中成功的故事之一。该种类很快显示高度接受池塘和网箱的精养条件,在2000年达到87000吨的高峰前年产量有规律地增长。
主要生产国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生境和生物学
金头鲷是地中海的普通鱼类,分布在沿英国东部大西洋海岸到塞内加尔,黑海很少。由于广温性和广盐性,该种类见于海洋和盐水环境,例如沿岸泻湖和河口地区,特别是在其生活史初期。在10月-12月的开阔海域产卵,在早春幼鱼一般向有庇护沿海水域洄游,在那里有丰富饵料和适宜温度。金头鲷对低温非常敏感(致死低温为4°C),秋末它们回到开阔海域,成鱼开始繁育。在开阔海域,金头鲷通常栖息于多岩石和有海洋波喜荡海草的海域,但也经常被捕自沙底海域。幼鱼栖息在相对浅的海域(到30米),而成鱼可到更深的海域,一般不超过50米。该种类是雄性先熟雌雄同体。雄性2年龄性成熟(20-30厘米),雌性为2-3年(33-40厘米)。雌鱼可分批产卵,每天产卵20 000-80 000个,长达4个月。在养殖条件下,群居和激素因素可调节性反转。
生产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生产周
生产系统
苗种供应
通常每个孵化场拥有自己的亲鱼单元,有不同年龄组的亲鱼,从1 龄雄鱼到5龄雌鱼,在长期放养条件下养殖。亲鱼可来自养殖场或野生。

在产卵季节开始时,将分批挑选的亲鱼从长期生长地点转移到产卵箱中。产卵箱中性比例的控制对金头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该种类群居可发生性反转,需要谨慎。例如在产卵末期出现初期雄鱼使更年长的鱼变为雌性的数量增加。另一方面,年长雌鱼的出现可减少较年轻鱼的性反转。

反季节产卵

可用环境处理办法调节金头鲷亲体,以便延长或修改繁殖时间。将鱼放入装有加热/冷却水系统以及计算机控制温度和光强度的水箱中。使亲体处于自然产卵阶段的光周期和水温条件达到性成熟。通过接种GnRHa(1)(D-Ala6; Pro9Net-mGnRH)(5-20 毫克/公斤)使雌鱼产卵。

有两种主要的金头鲷鱼苗培育系统,被称为小型和大型 。小型(小于10 立方米)培育系统可最大化地控制环境参数,以生产大量幼鱼(150-250尾/升)。大型(约200立方米)技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该系统保证幼鱼的质量更好于小型的系统,但生产的幼鱼要少的多(最多10尾/升)。

金头鲷幼鱼一般3-4天后耗尽卵黄囊。在这一阶段 ,眼着色,嘴发育完成,幼鱼开始摄食幼虫生物。在多数养殖系统中,幼鱼最初的生物饵料是轮虫(例如褶皱臂尾轮虫);选择轮虫是由于大规模培育相对容易。10-11天后,饵料为轮虫和卤虫无节幼虫,直到幼鱼变形完成(孵出后32-35天)。在投喂前,用商业脂质预配料常规性地增加轮虫和卤虫的量,提高对良好生长、发育和存活至关重要的特定必须脂肪酸(EPA;DHA)和维生素的水平。在地中海孵化场用微藻(例如绿藻、球等鞭金藻、鲁兹帕夫藻、眼点拟微球藻和N. gaditana拟微球藻、 杜氏盐藻)培育轮虫和改善幼鱼水箱的水质,产生在培育初期的所谓“绿水”。

在鱼达到5-10毫克时,投喂干性高蛋白(50-60%)含量的饲料。

育苗
约45 天龄的幼鱼一般被转移到装备有更大的圆或矩形水箱(10-25立方米)的专门部分,在那里进行人工喂养。人工喂养阶段是真正的精养系统。初期苗的密度一般为10-20尾/升,温度为18°C,盐度为35-37‰。最后的密度可达到20公斤/立方米的2-3克的鱼。从早上8点到20点每2个小时投喂,逐渐增加150-300 µm 微粒的人工饲料比例。初期投喂的干饲料约为20克/立方米。

养成技术
可用不同方式养殖金头鲷:沿海池塘和泻湖,养殖方式为粗养和半精养;或在陆上设施和在海上网箱的精养。这些方式非常不同,特别是在养殖密度和饲料提供方面。

粗养系统

该系统以广盐性自然洄游的鱼为基础,一般用陷捕方式捕获。由于这种办法提供的自然幼鱼非常有限并不可预计,许多现代商业粗养生产单位依靠野生捕获和孵化培育的幼鱼两个来源。一般于4-5月在泻湖中投放2-3克大的金头鲷。

在这些系统下,金头鲷在20个月达到最初商业规格(350克),通常与鲻鱼、鳗鱼和狼鲈一道养殖。在地中海北部泻湖,需要在深的有淡水和海水层化的盆地过冬,以保存1龄金头鲷。

根据泻湖生产力,这类混养的总产量在30-150公斤/公顷/年之间。在意大利东北的泻湖金头鲷单产为15-30 公斤/公顷/年。在生产中, 鱼以泻湖天然饵料为食;不另投辅助饲料。在粗养中,鱼的密度一般不超过0.0025公斤/立方米。

半精养系统

在该系统,人类对养殖环境的控制要大于粗养系统。简单地包括在泻湖中投放已在精养系统中预先培育的幼鱼,以使死亡率降到最低并缩短养殖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可能使养殖水域变肥,以增加自然饵料。其他半精养类型包括更多的控制,提供人工饲料和补充氧气。这种类型的半精养系统通常在泻湖用网围起来的有限区域进行。根据投放的幼鱼规格和投料量,最后的产量变化很大。半精养系统的密度一般不超过1公斤/立方米,产量在500-2 400公斤/公顷/年之间。

精养系统

在其他精养阶段,即上述的繁殖、育苗和鱼种养殖之后,一般进行成鱼精养。根据鱼的规格和对产量的要求,金头鲷鱼种和成鱼精养阶段可在不同规格矩形混凝土池(200-3 000立方米)的陆上设施进行。也可在海上网箱养殖成鱼, 位于庇护区域或半露出(浮式网箱)或半沉入水或完全沉入水的网箱。

精养系统可投放来自不同孵化场的幼鱼,但大的生产单位一般自己培育。在精养成鱼系统,FCR通常非常好(约1.3:1)。

在高密度(15-35公斤/立方米)水箱养殖金头鲷时,需要加大量氧气以保证成活。在极好条件下(18-26°C),育肥前小金头鲷(5克)可在养殖约1年达到第一商业规格(350-400克)。在海上网箱的养成是简单并经济的;这是地中海区域一般采用的育肥系统。尽管密度(10-15公斤/立方米)低于水箱的,但网箱养殖的巨大优势使其更有利可图。例如,没有泵、增氧的能源成本或养殖后的水处理。但网箱养殖不可能控制水温,导致达到上市规格需要更长时间,还需要投放更大的幼鱼。一般更大的育肥前的金头鲷(10克)达到最初商业规格(350-400克)需要约1年,而更小的幼体(5 克)达到同样规格需要约16个月。

养殖小鱼(1-3克)从8点到20点用自动投饲机每2小时投喂,逐渐增加由150-300 µm微粒构成的人工饲料比例,或养殖更大的鱼用手工投喂。需要在每个周期至少进行2或3次分级,以便避免生长差异。可在水箱或网箱系统中育肥。
捕捞技术
需要在捕捞前几天停食。根据温度和投饲率停食时间不同(例如 25°C时停 24小时可能足够了)。在更低温度时,需要48-72小时。在正确的停食后,可以进行捕捞。在开始捕捞前,需要检查垂死或已死的鱼的情况。

在陆地设施可在所有气候条件下捕捞。在混凝土水箱,工人用小拖网将鱼赶到进水处;然后用抄网或泵捕捞。在捕捞前要极为关注池底的清洁情况;由于可以避免不需要的物质进入鳃和嘴中,这可以保证更卫生的鱼并保证良好的感官特征。

在气候条件对工人安全的情况下可在海上网箱捕捞。必须将鱼集中在相对小的区域以便用抄网或真空泵捕捞。
 
处理和加工
在海上网箱和陆上设施中,一般用热刺激杀死金头鲷;将鱼将在盛有冰水的管中(塑料或不锈钢管)并充满CO2以减少痛苦。从水中拿出鱼进行包装时要小心,应快速进行以防鳞片脱落,保持外观和皮肤光亮。
 
生产成本 
在意大利2克幼鱼的生产成本在0.10-0.18英镑/尾之间变化,取决于培育系统。5克的苗的成本约为0.26-0.28英镑/尾。生产350克的金头鲷的养殖成本在3.0-4.0英镑之间,取决于养殖系统。
病害和控制措施
下表列出了影响金头鲷的主要病害。

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和其它药物被用于治疗,但是将它们列入本表并不意味着粮农组织推荐使用。

病害 病原体 类型 综合病症 措施
巴氏杆菌病 美人鱼光杆菌杀鱼亚种 (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piscicida) 细菌 厌食;鳃坏疽点 亲体和幼体疫苗;使用免疫增强剂和维生素治疗;供水系统良好卫生和消毒;抗生素
弧菌病 美人鱼光杆菌 (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damselae) 细菌 皮肤发黑;无生气;腹扩张;出血 避免使用高油脂饲料;抗生素
溶藻弧菌 (Vibrio alginolyticus) 细菌 出血;皮肤发黑;皮肤损坏 良好卫生;抗生素
鳗弧菌 (Vibrio anguillarum) 细菌 无生气;厌食;头向下 供水系统良好卫生和消毒;抗生素
淋巴囊肿病 虹彩病毒 (Iridoviridae ) 病毒 白色假瘤 减少投饲率;减少生物量;避免额外惊吓得病的鱼;低致病性–无治疗
水生呼肠孤病毒病 水生呼肠孤病毒 病毒 低致病性 –无治疗
内脏扩张综合症(DGS) 病毒形粒子 病毒 腹扩张;无方向自旋游动;头向下不动 在首次幼体期用UV有效处理进水
寄生性肠炎 粘孢子虫 (Myxidium leei ) 体内寄生虫 无生气;腹扩张; 色素沉着过度 避免惊吓鱼;无治疗
冬季综合症 鳗鱼败血杆菌 (多因子) (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 ) 细菌 “腹涨”综合症,有或无出血症 陆上培育单位有效消毒并干池; 采用投饲办法使鱼准备过冬;抗生素治疗无效


病理学专门知识的提供者

每个生产国政府有支撑法定要求的负责政府机构,例如许可、排放控制、病害控制等,详情可与有关政府的水产养殖、渔业和动物健康部门联系。从政府机构或私人组织或个人可能得到诊断服务。
统计
生产
金头鲷全球水产养殖产量
粮农组织渔业统计

市场和贸易
与狼鲈的情况一样,地中海区域金头鲷养殖正经历着从低产量和高利润的产业到低利润和高产量产业的转变。海上网箱生产的快速发展导致价格下降,1990-2000年间两个种类的塘边价格下降了约60%并仍在下降。

尽管金头鲷塘边价格在1990和1995年之间开始下降,但在1998年之前依然使投资者有充分的兴趣并保证了养殖者合理的利润。但在过去3年(2000-2003年),养殖金头鲷的价格崩溃,现在欧洲市场价格波动在5.50英镑/公斤左右(350克规格)。养殖者在这一价格水平上难以得到公平利润。

因而,目前的市场条件似乎已远离属于上世纪90年代前5年的情况,但对进行有利可图的金头鲷养殖有几个营销战略,其中之一是规模经济(养殖大量的鱼减少单位成本)。另一个是小型生产系统,通过生产少量但高质量的鱼提高产值(例如有机鱼)或生产非传统规格的鱼,也可用于加工(例如做鱼片)。
状况和趋势
鲷鱼传统的市场已经饱和。为进一步发展,地中海水产养殖产业需要采用更老练的营销方式。必须敏锐发现新的市场,但还需要扩大现有市场。改进营销组织以及产品多样化可帮助地中海区域的鲷鱼养殖。鲷鱼不应仅作为一般商品,还要成为有附加值的产品。其他市场和有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可能导致更多的控制要求和对质量的预期,以及更大的鱼。

主要鲷鱼生产者-希腊的水产养殖业的出口活动几乎主要以意大利市场为方向。自1994年起,几个出口商努力去发现新的市场。这些努力的结果是向英国、德国和法国的新市场出口(与1994年相比,1996年新市场为20-22%)。
主要问题
鲷鱼产业是一个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的产业,但依然需要更有效的生产系统和新技术。新技术应当考虑使鲷鱼养殖生产对沿岸区域的潜在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例如:
  • 养殖场地点以及造成富营养化的有机物、磷、氮的排放。
  • 养殖的鱼类逃出可导致许多问题,包括通过杂交弱化野生种群的遗传力、降低野生种群的产卵力并改变食物链结构。
  • 在养殖的和野生鱼之间传播寄生虫病害。
  • 引进的非本地种类可在当地群落成为“害虫”。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地中海综合渔业委员会水产养殖分委会(CAQ-GFCM)的主要目标是在地中海区域实施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CCRF)的原则。此外,通过适当规划,提供改进水产养殖实践的规则和激励,已经被欧洲水产养殖者联盟(FEAP)认可。
参考文献
书目 
Aquaflow. 2001. Guidelines for best environmental practice. Technical leaflet 2001-007. European Network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Aquaculture RTD Information (Q5CA-200-30105) and previously FAIR-3837.
Caggiano, M. 2000. Quality in harvesting and post-harvesting procedures - influence on quality. Fish freshness and quality assessment for seabass and seabream. Global quality assessment in Mediterranean aquaculture Zaragoza: CIHEAM-IAMZ, 2000. 149 pp. (Cahiers Options Méditerrannéennes No. 51).
Cataudella S. & Bronzi P. (eds.) 2001- Acquacoltura responsabile. Unimar-Uniprom, Rome, Italy: 683 pp.
Le-Breton, A.1996. An overview of the main infectious problems in cultured seabass Dicentrarchus labrax and seabream Sparus aurata: solutions? pp. 67-86 In: Handbook of contributions and short communications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eabass and Seabream Cultur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Verona, Italy, from October 16-18, 1996. European Aquaculture Society, Oostende, Belgium.
Moretti, A., Pedini Fernandez-Criado, M., Cittolin, G. & Guidastri, R. 1999. Manual on hatchery production of seabass and gilthead seabream , Vol.1. FAO, Rome, Italy. 194 pp. 
Ravagnan, G. 1992. Vallicoltura integrata. Ed. Edagricole, Bologna, Italy. 502 pp.
Stickney, R.R. (ed.). 2000. Encyclopedia of Aquaculture. John Wiley & Sons, Inc., Toro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