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打印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7) [Anguillidae]
海洋鱼类/洄游鱼类
FAO Names:
EnJapanese eel
FrAnguille du Japon
EsAnguila japonesa

FAO. 2009. Anguilla japonica. In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fact sheets. Text by Xie, J. Edited and compiled by Valerio Crespi and Michael New. CD-ROM (multilingual).
特性
生物学特征
身体细长,前端为圆柱体,后部扁平,体表丰满而光滑。口角超过眼后缘。下颌略长于上颌。上下唇有褶且对称。吻扁平而圆钝。背鳍起点至肛门的距离为整个体长的9-13.5%不等。头长为体长的11.2-11.9%。头长为上颌长度的3.7 到 4.3倍。胸鳍长是头长的2.2-3.7 %。上下颌和犁骨上均长有锥形尖锐细齿,呈钢丝刷状,带状排列。上颌齿带较窄。与之相比,犁骨齿带略宽和略长(或同样长)(Chen和Weng, 1967年)。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背鳍起点与臀鳍之间的距离不足头长。身体由隐藏在皮下小簇退化鳞片所覆盖,鳞片簇互相垂直交叉。体色为单色,无斑纹。酒精中标本的背部颜色为均匀的深褐色而腹部较淡。有114至117块椎骨(平均为115.8块)(Lindberg和Legeza, 1969年)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亚洲的鳗鱼养殖始于1879年,当时在东京开始养殖幼鳗,而中国台湾省和大韩民国则在1968年及中国在1975年开始养殖鳗鱼。中国的鳗鱼养殖者是主要生产者,大多数养殖场位于广东省;大部分产品以活体或蒲烧鳗(kabayaki)外销日本。日本每年的需求量高达13万吨,构成世界最重要的鳗鱼市场。然而,日本自产的鳗鱼(主要来自水产养殖)不足以应对需求。缺少的部分主要从中国、中国台湾省、大韩民国和马来西亚进口。

然而,亚洲在过去四十年间日本玻璃鳗的捕获量显著下降。鉴于欧洲玻璃鳗 (Anguilla anguilla) [见粮农组织有关该品种的专门介绍]相对充足的供应量以及与日本品种相比的低廉价格,中华人民共和国70%的养殖场在1990年代末开始养殖这一品种。1965年,日本玻璃鳗的捕获量达到140吨,但到2000年捕获量减少到不足40吨。鳗鱼养殖数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鱼苗的供应。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在养殖环境中培育鳗鱼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迄今收效甚微。
主要生产国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生境和生物学
日本鳗鲡的幼鳗从2月至5月成群进入江河并到达河段上游和山区湖泊。在淡水中生活若干年之后并随着性成熟期的开始,鳗鲡向下游迁移,在8-10月期间入海。然而,一些日本鳗从未进入过淡水(海鳗);实际上,鳗鲡分三大类,每类有其不同的迁徙史:它们是河鳗、河口鳗、海鳗。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的迁徙模式比较灵活,能够适应各类生境和盐度。鳗鲡向淡水的迁移明显不是必须的迁移途径,而且这种洄游形式应被定义为兼性降海洄游型,其中海鳗是若干生态表型的一种。

成鱼以低层甲壳类动物、硬骨鱼类和昆虫为食。日本鳗鲡有着与欧洲鳗鲡非常相似的迁徙和补充方式。日本鳗鲡在西马里亚纳海脊一些海底山脉附近产卵。日本鳗鲡广泛存在于日本和中国周边,北至北海道、渤海沿岸以及辽河,南至海南岛和东京湾。该种类的分布一直延伸至贝宁群岛。
生产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生产系统
鳗鲡的生产以从野生环境捕捞玻璃鳗(鳗线)为基础,利用它们进行下一步的养成生产。玻璃鳗和鳗线最好在室内水池中养殖,然后移入养成设施。鳗线上市规格的养成可以在水箱系统或土池中进行.

苗种供应 

玻璃鳗在中国、中国台湾省、大韩民国和马来西亚的沿海附近捕获,它们可供国内使用或被外销给其他国家的鳗鲡养殖者。


育苗

为检疫目的,玻璃鳗(每尾~0.2 g)最初被放在较小(80-100 m3)的水箱中。此阶段的放养密度为0.3-0.5 kg/m3。水温稳定在25-29 ºC。对鳗鲡进行疾病检测并在诊断后予以治疗。开始采用红蚯蚓制作的人工饲料,之后投喂育肥饲料。当鳗鲡达到约5 g,它们便被转移到幼鳗生产单位中,使用较大的水箱(300-600 m3),放养密度为0.8-1.0 kg/m2。这时的幼鳗已经能够消化干饲料颗粒(1 mm)。
 
养成技术 

池塘粗养系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的鳗鱼养殖采用土池,它们应修建在无渗透的土壤上。可以对池塘进行衬砌,以防止渗漏,但建设成本较高。池塘的大小从3000至5000 m2不等,深度在1 到 1.5-2.0 m。当鳗鲡达到上市规格时,将它们移入较大的池塘(5000-10 000 m2)。池塘可以采用静水或流水系统。池水的最佳温度为20-30 ºC。鉴于个体的生长速度差异很大,有必要每五个星期进行一次分级,以便实现较高的总体生长水平。

混凝土池系统

这些系统包括大小在100-300 m2之间的方形池或圆形池,建筑材料通常为混凝土。鳗鲡的放养规格为50 g。密度可达到1-5 kg/m2。每天采用挤压干饲料投喂若干次。有必要每6-7周进行一次分级。

鳗鲡的饲料含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大约为22%)并具有很高的鱼粉含量(65-70%),粗蛋白质含量达50%。除鱼粉之外,其他常见成分是酵母、小麦、大豆粉、淀粉、玉米、磷酸二钙、植物或动物脂肪,以及少量矿物质和维生素预混合物。大多数鳗鲡(将近95%或更多)采用饲料粉喂养,每天投喂2-3次。由于混合饲料粉是干性的,因此需要在混合物中加入水和鱼油,再将混合物放入养殖场的磨粉机加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超过100家饲料加工厂生产总量为35万吨的鳗鲡饲料。


捕捞技术

鳗鲡的收获重量从150克至几公斤不等,取决于目标市场。最少在收获开始前的1-2天停止投饲。可以采用干塘、围网或(在投饲时间)使用捞网等方式进行收获。然后采用分级系统将鳗鲡按不同大小分类。未达到上市规格的鳗鲡被放回饲养池继续养成。
 
处理和加工

采用分级系统迅速将收获的鳗鲡按不同大小分类。随后将它们放入暂养池,暂养数日,期间不投喂以清理胃肠。将它们冷藏,然后装入结实的塑料袋,袋中的含水量只要能够保持其皮肤湿润即可。向塑料袋内充氧,然后运至市场。如果产品是用来加工的,则需要以鲜活形式将它们运到加工厂。
 
生产成本

玻璃鳗(鳗线)的费用差别很大,取决于年捕获量以及其他鳗鲡生产者的兴趣。日本玻璃鳗的价格大幅提升;其售价有时超过每公斤10 000万美元。中国鳗鲡养殖者的产品比其他生产国产品的生产成本要低很多。该国的生产成本为USD 3.6-4.2/kg,中国台湾省的成本为USD 4.2-5.6/kg,而在日本则为USD 8.4/kg
 
病害和控制措施
日本鳗鲡易感染某些细菌和多种寄生虫、病毒和真菌。然而,在水产养殖中,只有少数病原体引发的疾病会降低生长率或增加死亡率。

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和其它药物被用于治疗,但将它们列入本表并不意味着是粮农组织的建议。

疾病 致病因子 类型 综合病症 措施
爱德华菌病 爱德华氏菌 细菌 皮肤损伤;肝和肾坏疽;肝部脆弱;鳍部出血 抗生素
赤鳍病 嗜水气单胞菌 细菌 腹部和侧面有红斑;出血性败血症 改善水质;抗生素
红瘟疫 鳗弧菌 细菌 外部症状表现为出血性皮炎或肠炎,伴有深度溃疡性肠炎 抗生素
病毒性红血球坏死病毒   虹彩病毒 体表可能仅有细微甚至无任何痕迹;病鱼因贫血而导致鳃丝和内脏发白 未知
真菌感染 水霉菌 真菌 皮肤、鱼鳍和鱼鳃上有白色至棕色棉絮状块斑 NaCl浸洗(0.1 %)
寄生虫感染 伪指环虫、短钩伪指环虫 单殖吸虫 侵染鱼鳃;鳃组织明显水肿;鳃丝外伸,带有大量粘液,而且贫血和颜色暗淡;呼吸困难 30 ppm 甲醛(40 %) 浸洗;甲苯咪唑


供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单位

以下是几个可以提供专业技术知识的单位: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南路7号,430072.
  • 上海水产大学,中国上海市军工路334号,200090.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中国广州市芳村区西朗,510380.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山水东路9号,214081.
统计
生产
全球养殖产量
粮农组织渔业统计

市场和贸易
作为中国和日本的重要食用鱼类(它是日本最昂贵的食用鱼),日本鳗鲡已被引入其他国家(柬埔寨、泰国和巴西)。尽管已有鲜活、熏制和灌装和冷冻产品,但是粮农组织尚未收到有关产量的报告。

鳗鲡的主要消费国是日本、韩国、中国、其他东南亚国家、欧盟、美国和加拿大。主要产品是熏制、鲜活和冷冻鳗鲡,其中熏制鳗鲡占98%。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鳗鲡制品消费国;例如,据该国报告,2002年罐装鳗鲡的进口量为60 000吨,中国报告的罐装鳗鲡出口量将近67000吨,中国台湾省则为5 700吨。

大韩民国每年消费的鲜活鳗鲡在10 000-13 000吨,主要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台湾省。目前,日本市场接近饱和,但是其它市场,如韩国和欧洲等,仍有扩展的潜力。
状况和趋势
在日本鳗鲡养殖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尽管该种类已养殖多年。主要的进展是在某些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面。目前鳗线供应不足,而且从野生环境采集鳗线用于养殖目的做法面临很大阻力。

需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对日本鳗鲡的研究开发:
  • 提高野生种群的可持续性.
  • 旨在提供稳定和高质量供应的幼体孵化生产.
  • 疾病的防控.
  • 改善销售,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开发新市场.
  • 对技术人员进行水产养殖技术和企业管理两方面的技能培训.
主要问题
日本鳗鲡种群已经超出安全生物限度,而且近年来水产业并非是可持续的。这意味着非常真实的危险,即种群已经达到危险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就不会有足够的鱼类来进行成功的繁殖。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鳗鲡养殖应当遵循下列规范原则:
  • 欧洲水产养殖行为守则(欧洲水产养殖生产者联合会).
  • 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粮农组织).
参考文献
书目
Aoyama, J., Hissmann, K., Yoshinaga, T., Sasai, S., Uto, T. & Ueda, H. 1999. Swimming depth of migrating silver eels Anguilla japonica released at seamounts of the West Mariana Ridge, their estimated spawning sites. Marine Ecology-Progress Series, 186:265-269.
Bauchot, M.-L, Desoutter, M. & Castle, P.H.J. 1993. Catalogue critique des types de poissons du 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 Cybium, 17(2):91-151.
Chen, J.T.F. & Weng, H.T.C. 1967. A review of the Apodal fishes of Taiwan. Biological Bulletin, 32:1-86.
Cheng, P.W. & Tzeng, W.N. 1996. Timing of metamorphosis and estuarine arrival across the dispersal range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Marine Ecology-Progress Series, 131:87-96.
Degani, G.Gallagher, M.L. 1995. Growth and Nutrition of Eels. Laser Pages Publishing Ltd., Jerusalem, Israel. 119 pp.
Ege, V. 1939.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Anguilla Shaw. A systematic, phylogenetic, and geographical study. In: C.A. Retzels (ed.). Reports of the Dana Expedition, 16. Copenhagen, Denmark. 256 pp.
Eldredge, L.G. 1994. Freshwater fishes. In: L.G. Eldredge (ed.), Perspectives in aquatic exotic species management in the Pacific Islands. Vol. 1. Introductions of commercially significant aquatic organisms to the Pacific Islands, pp. 73-84. South Pacific Commission, New Caledonia.
Frimodt, C. 1995. Multilingual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world's commercial coldwater fish. Fishing News Books, Osney Mead, Oxford, England. 215 pp.
Ishikawa, S., Suzuki, K., Inagaki, T., Watanabe, S., Kimura, Y., Okamura, A., Otake, T., Mochioka, N., Suzuki, Y., Hasumoto, H., Oya, M., Miller, M.J., Lee, T.W., Fricke, H. & K. Tsukamoto 2001. Spawning time and place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in the 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Fisheries Science, 67(6):1097-1103.
Lindberg, G.U. & Legeza, M.I. 1969. Fishes of the Sea of Japan and the adjacent areas of the Sea of Okhotsk and the Yellow Sea. Part 2. Israel Program Scientific Translations, Jerusalem, Israel. 389 pp.
Man, S.H. & Hodgkiss, I.J. 1981. Hong Kong freshwater fishes. Urban Council, Wishing Printing Company, Hong Kong. 75 pp.
Masuda, H., Amaoka, K., Araga, C., Uyeno, T. & Yoshino, T. 1984. The fishes of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Vol. 1 (text). Tokai University Press, Tokyo, Japan. 437 pp. (text), 370 pls. 21, pl. 24.
Matsui, I. 1952. Studies on the morphology, ecology, and pond culture of the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u. Schlegel). Journal of the Shimonseki College of. Fisheries, 2:1-257.
Sasai, S., Aoyama, J., Watanabe, S., Kaneko, T., Miller, M.J. & Tsukamoto, K. 2001. Occurrence of migrating silver eels Anguilla japonica in the East China Sea. Marine Ecology-Progress Series, 212:305-310.
Smith, D.G. 1997. Anguillidae. Freshwater eels. In: K.E. Carpenter and V.H. Niem (eds.)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CP. Vol. 3. Batoid fishes, chimaeras and bony fishes part 1 (Elopidae to Linophrynidae), pp. 1630-1636. FAO, Rome, Italy.
Tsukamoto, K. 1992. Discovery of the spawning area for Japanese eel. Nature, 356:789-791.
Tsukamoto, K. Arai, T. 2001. Facultative catadromy of the eel Anguilla japonica between freshwater and seawater habitats. Marine Ecology-Progress Series, 220:1599-1616.
Tsukamoto, K., Umezawa, A. & Ozawa, T. 1992. Age and growth of Anguilla japonica leptocephali collected in western North Pacific in July 1990. Nippon Suisan Gakkaishi, 58(3):457-459.
Welcomme, R.L. 1988. International introductions of inland aquatic species. FAO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No. 294. FAO, Rome, Italy. 318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