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打印
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1855) [Serranidae]
淡水鱼
FAO Names:
EnMandarin fish
FrPoisson mandarin
EsPez mandarín

FAO. 2009. Siniperca chuatsi. In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fact sheets. Text by Kuanhong, M. Edited and compiled by Valerio Crespi and Michael New. CD-ROM (multilingual).
特性
生物学特征
体扁平。下颌突出,上颌延伸到眼后。口内沿上下唇有密集锯齿状齿。下颌具4-5个大棘。鳃盖后缘每侧有两个扁平硬棘。鳞细小,圆形。体褐黄色,体色具不规则斑点。一般在侧线以上从嘴到眼沿背线具黑色或深灰色条纹。背鳍发达,前部具硬棘,向后延伸为圆顶。胸鳍、臀鳍和尾鳍圆形。腹鳍和臀鳍前有3根尖棘。
图片库
 

鳜鱼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自远古时代中国就已经了解了鳜鱼,在唐朝(公元618-907年)鳜鱼特别受欢迎,许多诗人赞扬其颜色和美味。但鳜鱼的养殖直到20世纪后叶才开始。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了试验养殖,使用野生捕捞的苗;养殖者发现鳜鱼是极好的养殖种类。后来,中国的一些养殖场进行了苗种生产的究,但只能成活约10-15天。最后,1975年,江苏省苏州市养殖场养殖了482尾人工繁殖的鳜鱼,养殖到375克的规格。此后,在控制条件养殖该种类越来越普遍。

鳜鱼是东北亚国家喜欢的鱼类,自然分布在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联邦和越南。该类别有3个属11种,但中国只分布有9种。最多见的属(鳜属)有7个种,其中最普遍养殖的是鳜鱼。
主要生产国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生境和生物学
鳜鱼栖息于湖泊和河流系统,喜清水,隐藏在石头、树根和浓密水草底。在冬季温度低于1-5 °C时,平静地处于深水中越冬,温度超过15 °C时,开始活跃觅食。在自然环境中,鳜鱼一般夜晚活动,摄食,白天平静停留在隐蔽处。不过,在控制的养殖环境中,可在白天摄食。鳜鱼具广温性,分布在中国大部。

鳜鱼是肉食性鱼类,以比自身小的活鱼、虾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特别是鱼。鳜鱼不吃水中的静止动物,即便离的很近,但一旦目标开始移动,则立即吞食。鳜鱼在4-5天龄时开始以鱼苗为食。在野外,最喜食武昌鱼,原因是体形,但所有的纺锤形鱼都容易受到攻击。在控制条件下,鳜鱼自相残杀,除非提供足够的食物。鳜鱼生长快速,一年内达到400-600克,第二年达到1-1.5千克。此后,体重和体长增长率下降,第三年雌鱼增长快于雄鱼。

鳜鱼在温度21 °C以上繁殖,最佳温度26-30 °C。由于中国从南到北的不同气候条件,繁殖季节有很大变化。在南方,繁殖发生在3-8月,中部为5-8月,6月和7月是最活跃期。在繁殖季节,亲鱼在水流急的河道弯曲或汇合处密集聚集。在流水中产卵,并只在晚上进行;一般持续3-6小时,极少持续到24小时。雌鱼2年成熟,最小体重为160-250克(21厘米),雄鱼1年成熟,最小体重约80克(16厘米)。一般,产卵量为3万-20万粒/鱼,取决于雌鱼规格。鳜鱼卵为1.2-1.4毫米,在流水中为半中上层,但在静水中下沉。
生产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生产系统
鳜鱼的主要养殖系统是池塘、网箱和网拦养殖。在池塘进行单养和混养,在宽阔水域采用网箱和网拦养殖,例如水库、湖泊,甚至江河。

苗种供应

由于捕捞强度大导致自然苗有限,养殖者只得通过人工繁殖来增加供应。

从来自野外和养殖的鱼中收集和挑选亲鱼。需要挑选健康、活跃和大型的鱼;一般采用2-3龄、1-2千克的鱼,但0.5千克雄鱼和0.75千克雌鱼也可繁殖。产卵前40-60天,要特别关心为亲鱼提供良好条件。通常使用的激素为PG、HCG和LRH-a,单独或混合使用。雌鱼的剂量见下表(雄鱼剂量减半):

处理 一针(每千克鱼) 二针(每千克鱼)
第一针 第二针 *
PG HCG LRH-a PG LRH-a PG LRH-a
单一激素 14-16 毫克 0.8-1.6 毫克 10-15 毫克
混合激素(I) 1.5-2 毫克 500-800 IU 20 µ 2.5 毫克 200 µ
混合激素(II) 500 IU 50 µ
      * 第一针和第二针的间隔约8小时。
 
孵化场 

注射后,将亲鱼放到产卵池中。采用自然产卵或人工授精。将注射后的亲鱼放在产卵箱中,自然或人工授精。23-30小时孵出,取决于水温和孵化设施。要谨慎管理孵化场,关键是保证适当水流。要保持水温相对稳定;25-29 °C时需20-30小时孵化;温度低于这一范围,需50-60小时。
 
鱼种养殖 

刚孵出的鳜鱼只有4毫米,脆弱;50-60小时后体长增加到5毫米,开始摄食;不投食发生自相残杀情况。每天每尾鳜鱼苗投喂约2-3尾链、鳙、草鱼、武昌鱼或罗非鱼活鱼苗。到第四天,鳜鱼苗每天消费4-5尾活鱼苗。
 
育苗 

在流水或静水中培育。

流水培育

放养比例为5 000-10 000尾/立方米,取决于孵化的规格;可用正方或长方形的50-100立方米混凝土水箱。5-7天后,将苗转移到土池。转移前10-12小时应停食,预防受伤。

静水培育

水箱规格最好为4x6x0.8米,放养密度为7 000尾/立方米。水箱底放树枝,为摄食活动提供隐蔽处。

池塘培育

养殖者愿意在水箱养殖后约10-15天,在苗达到1.5厘米接着在静水土池养殖。池塘最小规格为1 000平方米,水深0.5-1米。池塘底为沙质,淤泥

少。

在育苗池20-25天后,鱼体长达到3-5厘米;是转到鱼种设施的恰当时间。重要的是每周分级,否则快速生长的个体将吃掉更小的个体。

鱼种生产

目前,许多养殖者不采用单独的鱼种生产阶段,愿意将3-5厘米的鱼种直接投放到成鱼池。但其他养殖者采用鱼种精养。在这类情况下,放养密度为3-4.5尾/平方米,投饵率为鱼体重的百分之5-10。鱼种在池塘单养或与鲤科鱼类混养,或在网箱养殖。池塘养殖是最有效的养殖方式;使用的池塘为2 000-4 000平方米,1.5米深。一般成活率为百分之50-70,还可达到百分之90。
 
养成技术

中国采用了几种鳜鱼养殖系统,实践中均很成功。

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是最普遍的方式,采用单养或混养。

单养在土池或混凝土水箱进行。土池面积一般为0.7-1.0公顷,2.5米深,混凝土水箱面积是土池的一半,深1.5-2.0米。池塘底结实,通常放沙和树枝,作为隐蔽处。由于养殖鳜鱼不需要肥水,稍许流动的水最好。3厘米规格的鱼种平均放养密度为50-80尾/100平方米。充足的投喂(鱼体重的百分之5-10)是避免自相残杀的关键。大约2-3天在以前投喂的所有饵料被吃完后,每5天提供饵料(新的活鱼);原因是这些作为饵料的活鱼也在池塘生长,可能太大,鳜鱼无法摄食。

混养系统在土池或混凝土池采用。3厘米的鳜鱼鱼苗放养密度为40-70尾/100平方米。在该系统,一般不需要加饵料;放养次要鱼类,例如鲫鱼和/或罗非鱼,为鳜鱼提供了充足的活饵料。鲫鱼的放养密度为1尾/平方米,罗非鱼为30-50尾/100平方米。鲢、鳙和草鱼的鱼苗和鱼种也是鳜鱼的活饵料,是便宜和容易获得的资源。

网箱养殖

网箱放置在无污染和高溶氧区,由竹杆支持和加固。网箱规格取决于开阔水域面积和养殖者的管理技能。面积一般为50-100平方米,放置在湖底面50厘米以上水域。放养密度一般为20-40尾/平方米,投喂方式同池塘养殖。

网拦养殖

网拦位于湖泊或水库浅水区,规模从0.2到10公顷。网拦面积最好小一些,便于操作和管理,但单位资本投资高。3-5厘米规格的鱼放养密度1 500-2 000尾/公顷。网拦养殖一般为粗养;依赖区域内出现的野生鱼类,但如果有活饵料,则辅助投喂。

还没有鳜鱼的商业人工饲料。

捕捞技术

在温度达到21 °C(在中国南方为3月末或4月初)时开始养殖,20-25天达到3-5厘米放养规格,到11月末或12月初,可以在成鱼养殖设施捕捞。此时鳜鱼达到平均体重450-600克。单养的池塘单产可达6 750-7 500千克/公顷,或混养时3 000-4 500千克/公顷。一般一年捕捞一次。池塘排干水后用网捕捞;首先降低水位,便于放网。但也在最后捕捞之前进行选择捕捞,一般在鱼达到最低上市规格的9月开始。在网箱养殖的鳜鱼,通过提起网箱的角捕捞,随后用抄网捞起。网拦养殖的捕捞情况不同,包括拖网、刺网和诱捕。
 
处理和加工

与鲤鱼供应不同,养殖的鳜鱼只限于国内消费。由于数量相对不多,鳜鱼以鲜活方式销售,没有加工,甚至不用盐腌。
 
生产成本

鳜鱼价格高,是非传统鱼类。市场价格约4-10倍于传统的鲤科鱼类;因此目前对养殖者是有利可图的产业。但生产成本将肯定上涨。生产成本主要是饵料(活鱼、有时是虾),占百分之40-45;其余为池塘租金、化学品、劳力、水和动力。2004年和2005年初,生产总成本为2.2-2.8美元/千克。
 
病害和控制措施
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和其它药物被用于治疗,但将它们列入本表并不意味着是粮农组织的建议。

疾病 致病因子 类型 综合病症 措施
白皮病 白皮假单胞菌 细菌 最初为背鳍基和尾柄上白点,很快到全身;背鳍、臀鳍和尾鳍周围体色变白;最后,病鱼失去平衡,头朝下、尾朝上游动;3-10厘米的鱼种最易得病 小心操作,减少碰伤鱼;及时投喂,防止自相残杀;按1克/立方米在池塘洒漂白粉;按1.5克/立方米在池塘施用五倍子;在12.5克/立方米金霉素液或25克/立方米土霉素液中淋洗病鱼半个小时
烂鳃病 鱼害粘球菌 细菌 鳃丝变白、腐烂、充满淤泥和粘液;鳃膜透明;病鱼单独缓慢游动;体色变黑,鱼瘦弱 生石灰定期消毒池塘;病鱼在10克/立方米漂白粉液中淋洗;按1克/立方米在池塘洒漂白粉,24小时内2次
车轮虫病 车轮虫 原生动物 皮肤和鳃上有寄生虫;鱼瘦弱,单独缓慢游动 池塘彻底消毒;在8.0ppm硫酸铜液中淋洗15-20分钟;按225千克/公顷在池塘浸泡楝树7-10天,连续3-4次。病鱼在150ppm福尔马林液淋洗10分钟,或百分之2的NaCl中15分钟,或百分之3的NaCl中5分钟
隐鞭虫病 鳃隐鞭虫 原生动物 皮肤和鳃上有寄生虫;鳃膜红,粘液多;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单独缓慢游动 池塘彻底消毒;在8.0ppm硫酸铜液中淋洗15-20分钟;按225千克/公顷在池塘浸泡楝树7-10天,连续3-4次。病鱼在150 ppm福尔马林液淋洗10分钟,或百分之2的NaCl中15分钟,或百分之3的NaCl中5分钟
小瓜虫病;白点病 多子小瓜虫 纤毛虫 体表肿胀,有大量寄生虫;白点;体部分有液泡;粘液多;单独缓慢游动 将病鱼运到刚消过毒的池塘;淋洗


供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单位

以下是几个可以提供专业技术知识的单位:
  • CAS水生生物学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南路7号,430072。
  • 上海水产大学,中国上海军工路334号,200090。
  • CAFS珠江水产研究所,中国广州芳村西郎,510380。
  • CAFS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山水东路9号,214081。
  •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国浙江省湖州市南门外,313001
  • 越南水产养殖研究所,河内,No.1, Dinh Bang, Tien Son, Bac Ninh。
  • 韩国镇海内陆渔业研究所, 577-1, Yeogwa-dong, Jinhai-si, Kyeongsangnam-do。
统计
生产
全球养殖产量
粮农组织渔业统计
市场和贸易
一般在市场销售活鳜鱼,由养殖者或中间人从养殖场运输。将活鱼放在容器中鲜销。尚没有对鳜鱼做任何类型的加工,也没有盐腌。

鳜鱼价格随季节和供应量变化。年底捕捞时大量上市,价格下跌。但农历新年(1月末到2月初),需求增加,价格显著上涨。此时,大多数生产者和中间商将售完库存,准备下一年的生产。从3月初到6月末,供应减少,价格最高。总体上,鳜鱼价格是鲢鱼的10倍。年底零售价格一般达到4.3-6.1美元/千克;在供应短缺时,价格可上涨到6.5-7.3美元/千克。

鳜鱼贸易很活跃,但只在国内市场;不过,从广东省运输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活鱼包括鳜鱼(没有具体数据),作为重要的高质鱼。粤北市场接受高质量的鳜鱼,养殖者填补了当地市场的供应缺口。
状况和趋势
鳜鱼养殖已经发展了10多年,到2003年产量达到15万吨,约三分之二的产量来自广东省。鳜鱼成为了重要的养殖种类,有了相当的养殖技术。鳜鱼被认为是“淡水石斑鱼”,味道鲜美,容易养殖,产量高,市场好,有利可图。利润是传统养殖系统的4-6倍;此外,劳动密集程度较低。

具有良好管理知识的、有实力的养殖者对鳜鱼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中国养殖鳜鱼的产量稳定增加,但到目前为止扩张速度没有预期的快。由于生产成本高, 许多个体养殖者难以承受土地租金、活饵料成本和养殖场管理的风险。

由于分布在温带环境,鳜鱼对寒冷气候条件抵抗力强。在较低温度时,鳜鱼可以很成功地在开阔水域栖息。由于这一特点,进行了向热带鱼类转基因的研究,例如罗非鱼,如果能够成功,将为温带区域的养殖者带来大量利润。

鳜鱼味道鲜美,肌间刺不多,人类消费安全。也建议用加工好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例如鱼丸和鱼片。不过,因目前只是国内市场了解鳜鱼,消费者需要时间适应;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国际市场。
主要问题
中国的一些消费者买得起鳜鱼,现在鳜鱼消费很普遍;该种类已经在养殖系统中有了小生境。但鳜鱼是肉食性鱼类,养殖中主要投喂纺锤形的活鱼。因此,开发鳜鱼人工饲料极其重要。饲料不仅需要充分营养,还要被鳜鱼接受;还需要研究其摄食习性。这类开发是重要的,以便养殖者可结束“用鱼养鱼”的方式。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需要根据其摄食行为进行开发饲料的研究。由于鳜鱼在市场受欢迎并具有高价格,预计将增加养殖。成功的人工饲料开发将帮助资源贫乏的地区。

鳜鱼是高度局部化的物种。驯养和转移到其他地区需要谨慎研究,防止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消极影响。保持纯种也是研究的重点。在不完全了解对生物多样性养护的影响前,不建议对其进行经济目的的引进。

总之,鳜鱼养殖应当适当遵循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以及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技术准则的原则。
参考文献
书目
Jinpei, P. 1988.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ish Diseases. Shanghai P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China. 166 pp.
RLCC. 1989. Integrated Fish Farming in China. NACA Technical Manual No 7. NACA, Bangkok, Thailand. 278 pp.
Xianping, G. & Yanxia, Z. 2002. In: Handbook on Seed Production for Non-Traditional Freshwater Fishery Species, pp. 44-65. Shanghai P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China.
Yangzhong, Z. Yujun, T. & O. Yanghai (eds.). 1989. Pond fish culture in China. Science Press. Beijing, China. 767 pp.
Yingquan, L. & Xufang, L. 1998. New Technologies of Mandarin Fish Farming. Hubei P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China 159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