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Chanos chanos  (Forsskål, 1775)     [Chanidae]
海洋鱼类/洄游鱼类
FAO Names:
En   Milkfish
Fr   Chano
Es   Chano
FAO. 2009. Chanos chanos. In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fact sheets. Text by Nelson, A.L. & Marygrace C.Q. Edited and compiled by Valerio Crespi and Michael New. CD-ROM (multilingual).
特性
生物学特征
体纺锤形,侧长,稍扁、平缓并呈流线形。腹部银色,两侧逐渐为橄榄绿或背部蓝色。背鳍、臀鳍和尾鳍暗淡或 为有黑边的微黄色。背鳍1个,具2根棘条和13-17根软鳍条。臀鳍短,具2根棘条和8-10根软鳍条,靠近尾鳍。尾鳍大,深叉形,成鱼鳍基有大型鳞板。 胸鳍低位,有腋鳞(内基)。腹鳍腹位,有腋鳞,具11或12根鳍条。鳞小,圆形,平滑,侧线鳞75-91个。腹无鳞甲(衍生的尖角鳞)。透明脂肪组织覆盖 眼部。嘴小,终端无齿。下颌顶端有小瘤,嵌入上颌凹口。下颌骨之间无骨状咽喉板。鳃盖下有4根分条支撑。鳃耙细、多。一般达1米,但最大到1.8米长(雄 鱼)。
图片库
 
遮目鱼成鱼
市场销售的遮目鱼
漂浮网箱
河口遮目鱼网拦
遮目鱼亲鱼水箱(GRIM提供)
咸水成鱼池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省和菲律宾的遮目鱼养殖开始于约4-6个世纪前。在不同水域环境进行的养殖方式持续得到改进。自上世纪70年代起,菲律宾(以及中国 台湾省、印度尼西亚和夏威夷)对基础设施、研究做了大量投资,进行了支持遮目鱼产业的信贷和培训工作。例如,1973年在菲律宾伊洛伊洛成立了东南亚渔业 发展中心(SEAFDEC)水产养殖部(AQD),专门解决遮目鱼养殖中的问题。从70年代中期至今,政府机构和渔业单位也在国家层面上努力强化遮目鱼养 殖。进行了养殖系统、繁殖和苗种生产技术的研发。没有进行遗传改良的尝试,但记录了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省和菲律宾之间以及不同地理品种和异种的苗种置换 和贸易。最近,未经证实的报告显示,在南太平洋岛国和新加坡正在养殖遮目鱼苗种,作为金枪鱼的饵料。

以前的遮目鱼养殖是传统产业,没有关注在养殖环境中生产性成熟、有繁殖活力的鱼。传统遮目鱼产业完全依赖野外捕捞的苗养成鱼种,每年放养到养殖池塘。因此,该产业受区域、季节和年度鱼苗获得性变化的影响。这类变化一般是不可预测的。可能在短期内变化很大。

因此,国际遮目鱼产业面临的中心问题是不受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预测的大规模变化的影响,寻求办法生产可靠、充足和高质量的遮目鱼鱼苗。过 去10年,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私人孵化场、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在遮目鱼繁殖和大量鱼苗生产方面进行的工作。在替代野生捕捞苗方面,菲律宾、中国台湾省 和印度尼西亚的遮目鱼养殖场目前获得的苗的大部分来自孵化场,主要是由于野生捕捞苗严重短缺。
主要生产国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生境和生物学
遮目鱼是遮目鱼科的唯一种。分布区限制在热带低纬度或北半球亚热带沿大陆架和岛屿周边、温度高于20°C的区域(红海和南非到夏威夷以及玛贵斯,北到日本,南到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在东太平洋从加利福尼亚圣彼得到加拉帕戈斯)。

在靠近近海和岛屿周边,成鱼形成大小不一的鱼群。遮目鱼是发育良好、洄游的大型鱼类(到1.5米和20千克),5年性成熟。遮目鱼只在盐度充分的水域产 卵。产卵行为几乎经常与新月或满月有关联,在多数区域大多发生在夜晚,有一或两个季节高峰。在自然环境中,产卵每年发生在靠近珊瑚礁的海域,在温暖月份进 行,靠近赤道的种群全年产卵。幼鱼和成鱼以广泛的相对软和小的食物为食,从微生物到碎屑、附着植物和浮游动物。

遮目鱼雌雄异体,没有雌雄同体的报告。在自然产卵群体中,性别比几乎相当,雌鱼稍多一些。由于雌雄鱼之间没有容易区别的形态差异,很难确定性别,但PGF2a信息素(前列腺素)是鉴定遮目鱼雄鱼有效的办法。

遮目鱼卵(直径1.1-1.2毫米)和幼鱼(孵出时3.5毫米)位于水的中上层,在浮游生物上停留2-3周。产卵后1小时开始卵的分裂, 孵化需要35-36小时。在野外,可能在更深的大洋水域以及礁石区外缘产卵。在幼体期,大一些的幼鱼向海岸洄游并栖息在沿海湿地(红树林、河口),或偶然 进入淡水湖。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在水温32°C生长良好。然后幼鱼向沿岸洄游,并在沙滩和红树林区被细目网捕获;这些“苗”体长10-17毫米,用于成 鱼池塘、网拦和网箱养殖。在野外,幼鱼见于红树林区和沿海泻湖,甚至沿河而上进入湖泊;在长大到失去苗种习性或要性成熟时,回到海中。

遮目鱼最大可到180厘米SL(雄鱼/无性征)以及124厘米SL(雌鱼)。记录的最重和年龄最大的分别为14.0千克和15年。遮目 鱼恢复力低,最小种群增加一倍的时间为4.5-14年。利用遮目鱼的渔业高度商业化,特别是水产养殖,还用于游钓渔业的饵料。在东南亚是特别有价值的食用 鱼。

生产
生产周期
Production cycle of milkfish
生产周期
生产系统
苗种供应

遮目鱼鱼苗可以从沿海水域收集或养殖生产。野生苗的供应经常不可预测;近年产量下降,不能满足成鱼养殖场的需求。

来自养殖亲鱼的鱼苗

为在养殖环境中培育亲鱼,要放养大规格遮目鱼幼鱼,在受保护的小湾内的漂浮海上网箱喂养,或在大型、深的、盐度充分的池塘进行(菲律宾的实践),或在陆地 上大型、深的混凝土水箱进行(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省的实践),直到达到性成熟,平均体重至少1.5千克。陆基亲鱼设施完全依赖抽取的海水,通常与孵化场 结合。

在浮动网箱,亲鱼5年达到成熟,但在池塘和混凝土水箱可能需要8-10年。养殖的亲鱼首次产卵的平均体重小于野生捕捞的成鱼。因此,首 次产卵的亲鱼产卵量少于野生捕捞的亲鱼,但更大和年长的亲鱼产卵量与野生捕捞的规模相似。大约8龄的平均6千克重的亲鱼可产300-400万粒卵。

中国台湾省、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在养殖环境中繁殖遮目鱼大多靠自然产卵,可保证高成活率。通常不采用人工刺激。在发生自然产卵时,鱼减少摄食,但从午后到傍晚增加游动,出现追逐、偶尔跳跃和击打水花。产卵通常发生在半夜,但有时白天也发生。

野生捕捞苗

在菲律宾、中国台湾省和印度尼西亚采用不同本土设计的细目围网和袋网收集野生捕捞苗。最常用的网具是推网和拉网。
 
孵化场

遮目鱼孵化场包括幼鱼培育箱、轮虫和绿藻(例如小球藻)养殖箱以及卤虫孵化箱。幼鱼培育可在室外或室内进行,取决于生产鱼苗各国的具体条件。

孵化生产采用精养(高放养密度、高容量水箱、每天投饲和进行水交换)或半精养(低放养密度、高容量水箱、最小的水交换、混合料投喂)系统,平均成活率为百 分之30(从放养刚孵出的幼鱼起)。孵出后,最好将幼鱼保留在孵化水箱中(混凝土、玻璃钢、帆布或聚丙烯覆盖的土池),密度为50尾/升,在早期供给小球 藻并投喂轮虫,后期投喂桡足类或卤虫3-4周。随后,在规格达到2-3厘米时可转到育苗场。

用于养殖前,要对鱼苗进行2次或更多次处理,每次进行分级和记数、运输、并存放不同时间。鱼苗高度易腐,一些在集中、存放、运输、培育 和养殖期间死亡。鱼苗存放和运输的技术一般是有效的,尽管可能不是最好的。将鱼苗在凉爽处存放在塑料盆或土罐中,密度100-500尾/升,水的盐度为 10-25‰,每天更新水。经销商根据要求可将鱼苗暂养1-7天。可用面粉或煮熟的蛋黄喂养鱼苗1-2周,但很快出现死亡情况,尽管一直在喂养。最近,可 以买到鱼类微囊饲料,但价格高于常规活饲料。
 
育苗

遮目鱼生产国的育苗生产根据养殖方式而不同。

中国台湾省商业孵化场与育苗生产结合,遮目鱼鱼苗一般在土池或帆布或混凝土池塘养殖,精养密度为>2000尾/升。
印度尼西亚采用良好确立的家庭后院式培育,包括一系列帆布或1-2吨的混凝土水箱,放养密度与中国台湾省采用的相似。

在菲律宾,遮目鱼育苗纳入到成鱼养殖设施中,野生捕捞或孵化培育的苗首先放入占咸水池塘面积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培育区域。放养密度可达到1000尾/ 升,以在施肥的池塘底自然生长的微型底层藤类植物为食。育苗也采用在咸水池塘或泻湖和淡水湖的养殖区域安装悬浮尼龙网方式,这是菲律宾的传统办法。在自然 食物耗尽时,提供人工饲料,例如稻糠、玉米皮和剩饭或配合饲料。约4-6周,鱼苗长成为5-8厘米的幼鱼,是投放到池塘或网拦养殖成鱼的理想规格。取决于 希望的养成期,在培育或暂养箱遮目鱼幼鱼或鱼种放养规格为30-40克。鱼苗到鱼种期间成活率一般为百分之70。
 
养成技术

可在池塘、网拦或网箱中养殖遮目鱼成鱼。

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遮目鱼可在浅水或深水系统进行。
  • 浅水养殖只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进行。传统上,在浅的咸水池塘养殖遮目鱼,通过施无机或有机肥料使池塘底层生长底藻。在底藻生产力大于被 鱼吃掉的速度时,依赖底藻的遮目鱼才可存活;否则要投喂辅助商业饲料。菲律宾的微型藤类植物养殖系统与中国台湾省的浅水养殖系统相当。微型藤类植物是菲律 宾用来描述成鱼养殖池塘的藻垫(所有微生物与此有关)。

    菲律宾的咸水池塘大多建设在“尼巴椰子”和红树林区。浅水池塘一般包括几个育苗池和生产池,育苗池面积2000平方米,生产池为4公顷。一般池深30-40厘米,有独立的供水系统。

    一般,综合的育苗、暂养和浅水养殖系统一年生产3季,平均单产800千克/公顷。改进的池塘包括一系列的成鱼养殖部分,一年最多生产8季,单产可增加到2000千克/公顷。
  • 在咸水养殖利润率下降以及土地和人力资源有限和价格提高后,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发了深水养殖。深水池塘提供了更稳定的环境,生产可 扩大到在冬季进行。多数深水遮目鱼池塘由浅水或淡水池改造,深2-3米。中国台湾省来自这类系统的产量急剧增加,从1981年占总产量的百分之23到 1990年的百分之75。

    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多数遮目鱼池塘为粗养和半精养类型,具有大型的浅水池塘,依靠潮汐交换水、自然食物、很少使用肥料以及商业饲料和 其他投入品,放养密度从低到适中(5万-10万尾/公顷)。另一方面,台湾的生产方式为高放养密度(15万-20万尾/公顷)。到目前为止,在这些亚洲国 家的遮目鱼养殖场基本上没有病害发生的记录。
网拦养殖

该系统于1979年被引入到菲律宾拉 古娜湖。该湖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可以满足遮目鱼的营养需要。由于低投入和高产出,从1973到1983年网拦养殖区域急剧增加,超过整个湖面的百分之 50,为9万公顷。由于该湖的初级生产力无法满足突然扩大的水产养殖的压力,需要投喂来满足养殖鱼的营养需求,在该湖中开发的网拦方式后来在菲律宾沿小湾 和河口引入到潮间带。网拦养殖者投放鱼种的密度是30000-35000尾/公顷,辅助投喂商业饲料。但是,在网拦养殖中病害传播导致大量死亡。正在考虑 制定政府规定以保持这类养殖的可持续产量。

网箱养殖

养鱼网箱为小型的更为有限的用网围住的环境,可在浅水插桩放置或在深水中加适当漂浮物和锚建立。遮目鱼网箱养殖一般在沿海海湾的海水中进行。放养密度很高(菲律宾),从5到30尾/立方米。 过 去,遮目鱼成鱼养殖的传统投喂方式包括自然食物(藻垫)或通过施肥生产的浮游植物和大型藻(浒苔、刚毛藻或硬毛藻)。但在80年代,开发了遮目鱼的特殊商 业饲料,几乎可以只使用这类饲料。由于上世纪90年代海水和淡水网箱和网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开发了漂浮和半漂浮遮目鱼膨化饲料,而在池塘和水箱养殖成鱼 时采用沉性饲料。提供的饲料目前按开口、培育和养成类型进行商业生产,按遮目鱼生产阶段使用。

捕捞技术

遮目鱼通常的捕捞规格为20-40厘米(约250-500克)。已知有3种捕捞遮目鱼的方法:
  • 部分捕捞。从成鱼养殖设施(即网箱、网拦、池塘、水箱)对同批生长的遮目鱼选择捕捞,使用拉网或刺网,留下未达到规格的鱼,只捕捞平均体重250克或更大的达到商业规格的鱼群。
  • 全部捕捞。从成鱼养殖设施完全捕捞(即自流或抽水排干池水,用力拉网箱,在网拦中拖拉网或使用刺网)。该阶段捕捞规格为250-500克。
  • 被迫捕捞。紧急捕捞,无论鱼的规格和养殖阶段,在出现藻花、赤潮、污染或其他环境原因导致氧损耗“致鱼死亡”期间进行。
处理和加工

捕捞和销售200-400克的遮目鱼多数为新鲜或冰鲜的全鱼或去骨、冷冻、加工(例如去骨新鲜冷冻、去骨去鳞新鲜冷冻和去骨熏制)。总体上,销售的所有遮目鱼是养殖场生产的,只有很少从天然水域捕捞。在一些国家(例如菲律宾),官方禁止捕捞遮目鱼成鱼,以保护自然亲鱼。

遮目鱼有两种捕捞后加工的技术,即传统的(晒干、发酵和熏制)或非传统的(瓶装、罐装和冷冻)以及附加值产品,例如中国台湾省和菲律宾生产的“鱼糜”和去骨产品。

为在国内消费和出口,关于遮目鱼产品生产的规定和标准如下:
  • 良好生产操作(GMP)。建设加工厂。
  • 人员卫生和卫生设施。
  • 标准卫生操作程序(SSOP)。
  • 遵守HACCP。
生产成本

遮目鱼养殖在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省和菲律宾是悠久的产业,逐渐成为现代化产业,目前面临养殖种类和当前经济现实的挑战。国内市场变大,全球出口市场扩 大。遮目鱼价格和个人收入影响原产国遮目鱼消费量。在中国台湾省和菲律宾进行的研究认为,价格和收入分别具有消极和积极弹性系数。

以下的主要决定因素影响遮目鱼的生产成本:
  • 养殖系统类型:只依赖自然食物的系统成本最低;随着引入人工饲料,成本增加;完全依赖商业饲料的系统成本最高。
  • 增加产量:随着遮目鱼产量稳定增加,养殖强度增加,预测将来产品有很大剩余。
  • 饲料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百分之60到80。
  • 塘边价格低:在菲律宾,遮目鱼塘边平均价格只有约2.00美元/千克。由于预测遮目鱼将供大于求,养殖者不可能要求更高的塘边价格,即使支出了大量的生产成本。
  • 缺乏生产有附加值和加工产品的捕捞后的设施。
病害和控制措施


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和其它药物被用于治疗,但将它们列入本表并不意味着是粮农组织的建议。

疾病 致病因子 类型 综合病症 措施
线虫感染 毛细线虫 寄生线虫 瘦弱,尽管早期显示好的食欲,然后食欲变弱、无力、无食欲并发暗;鳍和尾腐烂,皮肤有斑点/红钟;排泄物发白、纤维状/发粘;在底层摩擦腹部或可能开始发颤;寄生虫幼体位于肌肉组织,通过皮肤可见明显盘绕或杆形 使用敌百虫(注意小鱼);将氯硝柳胺、左咪唑或甲苯咪唑混在饲料中
锚头蚤病 鲤锚头蚤 寄生桡足类 皮肤可见寄生虫,头深入寄主组织;感染部位出血并有创伤;体重减少;呼吸困难;无生气;发红;溃疡;缺鳞;鳍损坏;摩擦,有时垂直或肚皮向上;寄生虫长5到22毫米 KMnO4淋洗或0.8-1.1%的NaCl(杀死锚头蚤的KMnO4 剂量对小鱼可能致命)
车轮虫病 车轮虫 原生动物寄生虫 雾状粘液覆盖皮肤,鳍夹紧,组织裸露 250毫克/升福尔马林液淋洗15分钟
头节蠕虫感染 头节蠕虫 蠕虫 通常内脏感染 未说明
鞭毛虫感染 鞭毛虫 原生动物寄生虫 发暗;粘液增多;偶尔出现皮肤损坏,随后脱鳞;难以或很快呼吸;食欲减少、体重下降;二次细菌感染导致无力和/或皮肤红块,皮肤和鳍腐烂 甲醛(250毫升/升)或10毫克/升的孔雀石绿处理;将感染的鱼放在淡水淋洗或有效抗菌药治疗
鱼虱感染 鱼虱 寄生桡足类 无食欲;昏睡游动;粘液多;体表有块状物 将感染的鱼浸放在淡水(可发现寄生虫);150 ppm的H202 淋洗30分钟


供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单位

以下是几个可以提供专业技术知识的单位:
  • 渔业和水产资源局。
  • 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
统计
生产
全球养殖产量
粮农组织渔业统计



市场和贸易
遮目鱼生产者通常不直接向消费者卖鱼,但通过联合体、经纪人、商人、批发商和零售商供应。总体上,大部分产品通过商人、经纪人、批发商或联合体在拍卖市场卖给更小规模的商人,然后是零售商。

将捕捞的遮目鱼加工成有附加值类型的情况正在增多:熏制、干制、调味料浸泡、与大米一起发酵、罐装或瓶装,口味多样(鲑鱼口味、沙丁鱼口味、西班牙口味、 在油中熏制等)。菲律宾的一些公司目前生产冷冻遮目鱼腹和背切块,甚至有头和尾。以不同产品类型出口遮目鱼:速冻、干制、罐头、熏制或调味料浸泡。

2002年,菲律宾记录了向欧盟出口了17040多千克的遮目鱼产品,价值58000美元。中国台湾省加工和有附加值产品出口美国。印度尼西亚已在加强向亚-太的其他地区出口孵化场培育的苗种,作金枪鱼饵料和成鱼养殖用
状况和趋势
研发

成功进行遮目鱼刺激产卵和幼鱼培育是SEAFDEC/AQD在1976-1978年的首个成果。养殖环境中遮目鱼的第一代周期在AQD完成,1978年刺 激野生雌鱼产卵产生的后代于1983年产卵。此后,遮目鱼在菲律宾、中国台湾省、夏威夷和印度尼西亚的网箱、池塘和混凝土水箱成熟和繁殖。自1984年成 功完成幼鱼养殖技术起,鱼苗产量大大增加,不仅向中国台湾省的遮目鱼养殖者大量提供,还出口到邻近国家

到目前为为止,遮目鱼主要生产国没有记录实质性的科技研究,世界鱼类中心、SEAFDEC水产养殖部、菲律宾农业部农业研究局以及BFAR开展了有关政策和管理的研究。

但最近中国台湾省私人养殖者通过选择繁殖,开发了遮目鱼改进的区系,产生了金色的F1代;这类产品一旦进入市场,价格应高于原来的银色区系。

发展前景

开发更有效的养殖系统已经产生了更高的遮目鱼产量,产量将继续增加。

中国台湾省水产养殖多样化,但将其他高价值商业海洋鱼类作为优先领域影响着遮目鱼养殖业的增长。

基于目前趋势,预计菲律宾(已经通过建设海水养殖园区,将传统的陆基咸水池塘养殖遮目鱼扩大到沿海社区的海水网箱养殖)的产量从2005年的289000 吨可增加到2010年的369000吨。假设2005年菲律宾人口达到8400万人,每年人均遮目鱼消费量2.5千克,对遮目鱼的总需求将达到21万吨。 由于2005年遮目鱼实际产量为289000 吨,预计供应过剩79000吨。印度尼西亚家庭后院的遮目鱼鱼苗生产在乡村一级成为农村的产业。大部分孵化场将转移到高价值海洋鱼类的苗种生产上。

市场前景

在遮目鱼主要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有苗种出口)、中国台湾省(有附加值遮目鱼产品)以及菲律宾(有供应国内和国外市场的全鱼和加工产品),遮目鱼产品销售对该产业的可持续性有很多贡献。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实施的贸易限制以及欧盟/美国的生物安全和质量控制标准对生产国有相当的影响,加重了生产成本。

尽管主要生产国的养殖场和产品加工严格遵守HACCP(国内和出口市场),但养殖者和加工者认为这是工业化进口国确立的另一种贸易壁垒。

建议

提出以下建议:
  • 开放有附加值产品的国内和国外市场,包括无骨遮目鱼产品。到目前为止,菲律宾是世界上唯一生产无骨遮目鱼产品的国家。改进当地市场无骨鱼的销售流程也是有益的。
  • 投资配合饲料,减少生产成本。需要对每天的食物量进行配给,以反映实际饲料需求。
  • 减少销售环节。通过联合体,应鼓励生产者直接向零售商销售产品,避开传统的市场环节。
  • 对捕捞后处理设施进行公共投资。
主要问题
遮目鱼养殖的主要问题概要如下:
  • 生产者和销售者从新的技术中受益,但亲鱼培育技术依然不可靠,未完全控制苗的供应。
  • 遮目鱼将依然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省的传统食用鱼,但年轻人开始避免吃遮目鱼,原因是刺多;因此,难以创造新的市场。
  • 土地价格高和遮目鱼价格相对低意味着养殖者将不得不引进新的技术来增加单产。
  • 遮目鱼养殖将不再只依赖自然生产力,利用配合饲料将成为规范。
  • 预计在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省会建设更多孵化场。随着孵化技术的改进,预计将减少成本。
  • 需要开发新产品,进行宣传和推介。
  • 由于扩大生产了大量的遮目鱼鱼苗,将为游钓产业提供更多鱼种。
  • 理想的是进一步研发遮目鱼的销售和加工。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由于全球市场的要求,遮目鱼主要生产国近来在推进处理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的管理操作。在养殖场一级,例如菲律宾在遮目鱼产品出口加工前从孵化到捕捞遵守 HACCP水产养殖的最低要求。中国台湾省引进产品生态标签,以标记加工的遮目鱼产品出口质量。而印度尼西亚在向亚洲邻国出口时为保证遮目鱼鱼苗的质量, 附带有卫生证书。 这些国家已经严格实施对使用抗生素和未管制的药物的追踪。
参考文献
书目
Agbayani, R. and Lopez, N.A. 1989. Economic analysis of an integrated milkfish broodstock and hatchery operation as a public enterprise. Aquaculture, 99:235-248.
Ahmed, M., Magnayon-Umali, G.A., Valmonte-Santos, R.A., Toledo, J., Lopez, N. and Torres, F.J. 2001. Bangus fry resource assessment in the Philippines. ICLARM Technical Report, 58. 38 pp.
Anonymous. 1997. What is multi-species backyard hatchery technology? Newsletter of the Gondol Research Station for Coastal Fisheries,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Fisheries, 3:1-8.
Bagarinao, T.U. 1991. Biology of milkfish (Chanos chanos Forsskal). Aquaculture Department Southeast Asian Fisheries Development Center, Tigbauan, Iloilo, Philippines. 94 pp.
Bagarinao, T.U. 1999. Ecology and farming of milkfish. SEAFDEC Aquaculture Department, Tigbauan, Iloilo, Philippines. 171 pp.
Baliao, D.D., de los Santos, M.A. and Franco, N.M. 1999. The modular method: milkfish pond culture. Aquaculture Extension Manual No. 25. SEAFDEC Aquaculture Department, Tigbauan, Iloilo, Philippines. 128 pp.
Chang, S.L., Su, M.S. and Liao, I.C. 1993. Milkfish fry production in Taiwan. Tungkang Marine Laboratory Conference Proceedings, 3:157-171.
Corre, V.L. Jr., Janeo, R.L., Dureza, V.A. and Edra, R.B. 2001. Milkfish broodstock management and fry production in tanks. Philippine Council for Aquatic and Marin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s Baños, Laguna and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in the Visayas, Miag-ao, Iloilo, Philippines. 38 pp.
Gordon S.M. and Hong, L.-Q. 1986. Biology. In: C.-S. Lee, M.S. Gordon & W.O. Watanabe (eds.), Aquaculture of milkfish (Chanos chanos): state of the art. The Oceanic Institute. Makapuu Point, Waimanalo, Hawaii 96795, USA. 284 pp.
Israel, D. C. 2000. The milkfish broodstock-hatcher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and industry: a policy study. Philippine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Makati City, Philippines. 63 pp.
Kumagai, S., Bagarinao, T. and Unggui, A. 1980. A study on the milkfish fry fishing gears in Panay Island, Philippines. SEAFDEC Technical Report, 6:1-34.
Lee, C-S. 1995. Aquaculture of milkfish. Tungkang Marine Laboratory Aquaculture Series, 1:57-83.
Lopez, N.A., Vicaldo, Ma. V. and Fadriquela, J. 1986. The Philippine National Bangus Breeding Program. In: J.L. Maclean, L.B. Dizon & L.V. Hosillos (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sian Fisheries Forum, 13-15 May 1986, pp. 76-78. Asian Fisheries Society, Manila, Philippines.
Schuster, W.H. 1960: Synopsis of biological data on milkfish Chanos chanos (Forsskal, 1775). FAO Fisheries Biology Synopsis, 4. 60 pp.
Villaluz, A.C., Villaver, W.R. and Salde, R.J. 1982. Milkfish fry and fingerling industry of the Philippines: methods and practices. SEAFDEC Technical Report, 9. 84 pp.
Villaluz, A.C., Villaver, W.R. and Salde, R.J. 1983. Milkfish fry and fingerling industry of the Philippines: methods and practices. SEAFDEC Technical Report, 9 (2nd Edition). 81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