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Labeo rohita (Hamilton, 1822) [Cyprinidae]
淡水鱼
FAO Names:
EnRoho labeo
FrLabéo Roho
EsLabeo Roho
FAO. 2009. Labeo rohita. In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fact sheets. Text by Jena, J.K. Edited and compiled by Valerio Crespi and Michael New. CD-ROM (multilingual).
特性
生物学特征
身体两侧对称、体形略长,背部拱形轮廓比腹部更为明显;身上有圆鳞,而头部无鳞;吻部较低陷,前突超过嘴,无侧叶;眼睛位于背侧部,从头的外部看不到;嘴小而靠下;唇厚,而且每片唇均附有明显内层,呈叶状或整个;侧沟内含有一副小颌须;颌上无牙齿;有三排咽齿;上颌未向前延伸至眼睛前缘;背鳍有三或四个简单(不分支)鳍条,而背鳍分支鳍条则有12到14个;背鳍插在吻端和尾鳍基部之间;胸鳍和腹鳍从侧面插入;胸鳍无硬刺;尾鳍深分叉;下唇一般通过一条窄梁或宽梁与峡部相连;背前区有12-16片鳞,侧线清晰,完整并贯穿尾柄中线;侧面有40-44片鳞;在侧线和腹鳍基部之间有6排或6排半侧面横向鳞片;吻尖,无任何侧叶;背部呈蓝色,侧腹和腹部呈银色。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南亚野鲮(Labeo rohita) 是印度鲤鱼混养系统三种主要鲤科鱼种中最重要的一种。这种优雅的印度恒河品种自然生长在印度北部和中部河系以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缅甸的河流中。在印度,该品种已经进入几乎所有的河川系统,包括安达曼的淡水水域,而且其种群已在那里成功定殖。该类品种还被其他许多国家引进,包括斯里兰卡、前苏联、日本、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尼泊尔和非洲一些国家。这类鲤科鱼的传统养殖方法可追溯到几百年前印度东部诸邦的小型鱼塘。

目前仅有其二十世纪初期之后的养殖信息。南亚野鲮与其它鲤科鱼种,如喀拉鲃 (Catla catla) 和印度鲮 (Cirrhinus mrigala) 的兼容性使它成为鲤鱼混养系统中一个理想的品种选择。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之前,从河中收集苗种只是满足该类品种的养殖需要,而1957年催产方法的成功和之后有保证的种苗供应则成为促进这类品种淡水池塘和水箱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生长潜力大并广受消费者喜好等因素,南亚野鲮成为印度、孟加拉国和该区域其他邻国最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鉴于其在养殖系统中的重要性,印度通过选择育种,将这些品种的遗传改良作为工作重点。
主要生产国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生境和生物学
南亚野鲮在其生命的初期喜好浮游生物,主要由轮虫和枝角类甲壳动物构成,浮游生物构成了应急食物。在鱼种阶段,积极挑选各种浮游动物和一些小型浮游植物,如鼓藻类、植鞭毛虫类和藻类孢子。在另一方面,成鱼显示出对大部分浮游植物积极有力的选择。在幼鱼和成鱼阶段,南亚野鲮基本上属于食草性水柱取食者,偏好藻类和水下植物。此外,肠内发现的腐败的有机物质和泥沙还说明了它们具有水底摄食的习惯。尖形的嘴和柔软而呈流苏状的嘴唇、颊咽部锋利的边缘且无齿等特点使这类鱼能够食用不需要捕捉和碾碎的柔软的水生植物。经改造的头发状薄鳃耙还表明,此鱼食用来自过滤水的微小浮游植物。在池塘中,鱼苗和鱼种显示出成鱼所没有的集群习性。

南亚野鲮是一种广温鱼类,在14 °C以下不生长。该品种生长速度快,在正常养殖条件下,一年时的全长可达约35-45厘米,重700-800克。一般来讲,在混养系统中,其生长率要高于印度鲮,但低于喀拉鲃。

南亚野鲮雌性和雄性首次成熟的最低鱼龄为两年,而雄性完全成熟要在四年以上,雌性则需要五年。在自然生境中,产卵通常在洪泛河流的浅水和边缘地区进行。南亚野鲮的产卵季节通常在4月至9月,正好是西南季风期。通过采用适当饲料喂养进行养殖,该类品种在第二年的年底便成熟。然而,繁育不在如此静止的池塘环境中进行;因此有必要进行诱变育种。根据鱼的规格和卵巢重量,产卵量从22.6万个到 279.4万个不等;平均产卵量为每公斤体重20-30万颗卵。南亚野鲮是一种多偶性品种,而且似乎也是混杂品种。最佳产卵温度是22-31 °C。
生产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生产系统
在印度鲤鱼混养系统中,南亚野鲮是与印度其他两种主要鲤科鱼类(喀拉鲃和印度鲮)一起混养的主要品种。由于其摄食生态位较广,从水柱到水底,南亚野鲮通常在较其它两个品种更高的水层放养。在印度,此品种还在含有多个品种的养殖系统内混合养殖,系统中包括上述三种印度主要鲤科鱼类,而且还有鲤(Cyprinus carpio) 和两种中国鲤科鱼,即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和草鱼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然而,即使在该六类鱼的组合中,南亚野鲮所占比例保持在35-40%,与在三类鱼混养系统中所占比例相同。近年来消费者对南亚野鲮的喜好及其市场较高的需要促使开展了包括喀拉鲃的两种鱼的混养。后面一种水产养殖形式在印度安得拉邦的Koleru湖地区10多万公顷鱼塘中得到采用,那里南亚野鲮构成了放养种群的70%。

印度三种主要鲤科鱼类(其中南亚野鲮为最重要的一种)也是其他国家的主要养殖品种,如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缅甸、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越南和尼泊尔。在所有这些国家的水产养殖中,鲢鱼、草鱼和鲤鱼是与印度三种主要鲤科鱼类混养的最重要品种。



苗种供应 

对南亚野鲮采用催产方法可以满足向所有养殖该鱼种的国家提供几乎全部鱼种的需要,尽管河流收集仍然是某些较小区域的鱼种来源。通过垂体注射进行催生是自1957年开发该技术以来最常用的做法,但是最近几年还成功地采用纯化的鲑鱼促性腺激素和多巴胺拮抗剂制作的商业性合成配方,如Ovaprim(高效亲鱼催产剂)、Ovatide(新型排卵剂)和Wova-FH等。当使用垂体提取物时,对雌鱼进行每公斤体重2-3毫克的刺激性注射,六小时之后进行第二次每公斤5-8毫克的注射;当对雌鱼进行第二次注射时,对雄性进行一次性注射,剂量为每公斤2-3毫克。如果采用合成配方,应进行一次性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4-0.5毫升(雌性)或每公斤体重0.2-0.3毫克(雄性)。

中国的循环式孵化场是最常见的鱼种生产系统。这种类型的孵化场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即产卵/育种箱、孵化箱和储水供水系统。孵化箱中水深保持在1.5米,取决于亲鱼密度;通常建议保持3-5公斤亲鱼/m³。雌雄比例一般保持在1:1的重量比(1:2的数量比)。孵化箱的规格和数量根据产量需要和育种箱的规格而不尽相同。最佳产卵密度是70-80万/m³。一般来讲,雌鱼可生产15-20 万卵子/kg。鱼种培育通常涉及两个阶段,即培育鱼苗所需15-20天的育苗期,之后是2-3个月的鱼种生产期。
 
鱼种养殖 

育苗期

三天大的初孵鱼苗长约6 mm,在0.02-0.1公顷的小型土质育苗池中养至20-25 mm的鱼苗。在某些地区,砖砌的或混凝土池塘也被用作育苗设施。在许多情况下,尽管推行单一品种的放养,但是养殖者则常采用同时放养三种印度主要鲤科鱼类的做法。育苗池放养前的准备工作应当包括清除水草和肉食性鱼类,之后撒石灰并使用有机肥和无机肥进行育肥。在放养前通过施用皂油乳剂或通过重复性撒网来清除水生昆虫。土池中的放养密度一般为300-1 000万尾/公顷,但是混凝土育苗场则可以使用1 000-2 000万尾/公顷的这一更高的密度。一般向初孵鱼苗补充提供比例为1:1 w/w的稻糠和花生/芥末油饼混合饲料。成活率在30-50%之间。尽管育苗池放养前准备工作的效益已被广泛认可,但是养殖渔民往往忽视这方面的某些工作,导致育苗的成活率不高。缺乏商业性饲料从而迫使养殖者使用传统的麸糠油饼混合物是制约鱼苗生长和存活的另一个因素。

鱼种生产

育苗场培育的20-25mm的鱼苗在面积为0.05-0.2公顷的土池中继续养殖2-3个月,直至鱼种达到80-100 mm (6-10 g)。在这里,南亚野鲮被与其它鲤科鱼以20-30万尾/公顷的混合密度进行养殖,其中南亚野鲮构成总数的30-40%。池塘施肥的标准做法是采用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及稻糠和花生/芥末油饼混合物制作的补充饲料;然而,施用量和形式则根据养殖密度和池塘本身生产力的不同而有别。在这类鱼种培育系统中,总体成活率在60-70%之间。
 
养成技术

主要局限在土池中的南亚野鲮的养成生产一般采用与其它两种印度主要鲤科鱼类进行三种鱼的混养系统,而在某些情况下则有六种鲤鱼的养殖系统,包括三种印度主要鲤科鱼、鲤鱼、草鱼和鲢鱼,其养殖比例根据其生境喜好和摄食生态位而不同。尽管近年来采用鲤鱼科学养殖将产量提高到每年每公顷3-5吨,但是这类方法仅限于少数几个面积较小的地区。大部分生产活动仍旧采用粗放养殖,以放养和施肥作为投入物,而其产量为每年每公顷1-2吨的中等水平。实用技术包括敌害和杂鱼的管理;以混合密度为4 000-10 000/公顷 (南亚野鲮占30-40%)的鱼种放养;采用诸如牛粪或鸡粪等有机肥料和无机肥进行池塘施肥;将稻糠和花生/芥末油饼混合物作为补充饲料;鱼类健康监测和水管理。通常,养成阶段为一年,在此期间南亚野鲮可生长到大约700-800 g。在有些地方养殖者在中间阶段打捞部分上市规格的鱼(>300 g)。在安得拉邦Koleru湖地区这一印度商业性鲤鱼养殖活动的中心,普遍采用的是南亚野鲮和喀拉鲃两个品种的养殖,其中南亚野鲮构成种群的7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生长缓慢的幼鱼(即在拥挤条件下养殖超过一年的和规格在150-300 g 的鱼种)被用作放养材料。南亚野鲮的正常收获规格是1-1.5 kg,而且这一规格在12-18个月的养殖期内便可获得。这种养殖方式达到的最高生产水平为每公顷6-8吨,其中南亚野鲮要占整个生物量的约70-80%。

尽管提倡使用鱼种来放养成鱼池,但是供应量不足使一些养殖渔民用鱼苗来放养其池塘,致使成活率和产量较差。补充饲料是主要的投入,占养成阶段重复性开支的一半以上。商业饲料价格的上涨迫使农民采用传统的、通常以面团形式提供的麸糠油饼混合物,从而产生废物并使水质恶化。因此,正确的饲料管理需要得到重视以便提高利润。在养成阶段,特别是较高放养密度的情况下,与其鲤科鱼类相比,一种外寄生虫,鱼虱(Argulus spp.)成为南亚野鲮的主要问题,使生长率下降,有时甚至导致死亡。

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共计4 000公顷的面积中,南亚野鲮还是以废料为饲料的鲤鱼养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包括对重量超过300 g鱼的多次放养和多次收获的养殖方法中,初步处理的废料被作为主要投入提供给鱼。即使没有补充饲料,该系统每年每公顷的产量也可以达到2-3吨;如果使用补充饲料,产量可以增加到每年每公顷4-5吨。
 
处理和加工

由于鲤鱼通常是在较小的池塘和水箱中饲养,因此手工拖网是收获工作最为方便的渔具。这些网子的长度取决于池塘的宽度。在多数情况下,鱼是在养殖周期末通过重复性下网来收获的。然而, 有些地方则是采用干塘捕捞的方式。撒网通常用来在小型和后院池塘进行部分收获。在那些采用多次放养和多次收获方法的水体中,一般在养殖6-7个月之后开始收获较大规格(300-500 g)的鱼,而较小的鱼则被放回池塘继续生长。多次放养和多次收获的方法是以废料为饲料的鲤鱼养殖系统最常见做法。
 
处理和加工 

在印度主要养殖鲤科鱼类中,南亚野鲮是最受欢迎的。该品种大多以鲜鱼形式在当地市场出售。在收获量可观的大型商业化养殖场,用水将鱼充分洗净后,以1:1 的比例与碎冰一起放入长方形塑料箱中(其尺寸通常为60 cm x 40 cm x 23 cm)。使用保温货车长途运输这种冰冻包装的鱼品是诸如印度等国家普遍的做法,有时道路运输南亚野鲮的距离甚至超过3 000公里。目前几乎没有任何生产国从事这种鱼的收获后加工和增值。
 
生产成本

一般来讲,鲤鱼是一种廉价鱼类,生产者获得的市场价格每公斤不到1美元;因此,除了人工成本之外,要尽量将主要投入物,如鱼种、肥料和补充饲料保持在最低水平。在鲤科鱼类混养系统种,补充饲料占整个投入成本的一半以上;为此,正确的饲料管理对于提高利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粗放养殖系统中,要达到每公顷2-3吨的目标水平,生产成本大约为每公斤0.30美元,而如果目标产量为每公顷4-8吨,那么半集约化养殖的成本则增加到每公斤0.5-0.6美元
 
病害和控制措施
在一些情况下,抗生素和其它药物被用于治疗疾病,但是将它们列入此表并不意味着是粮农组织的建议。

疾病 致病因子 类型 综合病症 措施
溃疡 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Aeromonas spp., Pseudomonas spp.) 细菌 溃疡;凸眼症;腹胀 消毁被严重侵染的鱼;用浓度为0.5 ppm的 KMnO4对池塘进行消毒;持续施用药物饲料[饲料中加入磺胺嘧啶 (100 mg/kg) 或土霉素 (75-80 mg/kg)] 10-12天
柱状病 柱状溶胞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is) 细菌 鼓起的白色斑块,通常伴有周边区域发红,导致身体出现出血点 用浓度为500 ppm的 KMnO4 进行浸泡治疗
水肿 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p.) 细菌 体表鳞片向外张开似松球、发炎、溃疡、凸眼症、腹胀 用浓度为1 ppm的 KMnO4对池塘进行消毒;用浓度为5 ppm的 KMnO4 进行2分钟的浸泡治疗
水霉病 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 真菌 身体上长出棉絮状霉毛,并渗透到肌肉组织、肌肉腐烂 用3-4%的NaCl 浸洗;用 KMnO4 (160 mg/litre) 浸洗5天;用孔雀绿(1-2 mg/litre) 浸洗30分钟至1小时
鳃霉病 (烂鳃) 穿移鳃霉(Branchiomyces demigrans) 真菌 真菌通过鳃血管向外生长并引起周边组织坏死;体色消退为黄褐色;腮组织脱落 在受侵染的池塘中加入生石灰 (50-100 kg/ha);若受侵染程度有限,可用3-5%的NaCl浸洗5-10分钟;或用 KMnO4 溶液 浸洗5-10分钟
小瓜虫病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irius multifilis) 寄生虫 (原虫) 皮肤、鳍条和厣被白色孢子所覆盖;病鱼不断在基质上摩擦 连续7-10天,每天用1:5 000的福尔马林溶液或2% 的NaCl浸泡1小时;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
车轮虫病 车轮虫(Trichodina reticulata; T. negre) 寄生虫 (原虫) 侵染幼鱼的皮肤和鳃区 用2-3%的NaCl浸洗5-10分钟;或用4 ppm的 KMnO4 浸洗5-10分钟;25 ppm的福尔马林处理池塘
鱼鳃白斑病 碘泡虫(Myxobolus bengalensis, M. hosadurgensis) 寄生虫 (原虫) 衰弱;消瘦;后部边缘鳞片竖起;鳞片脱落、穿孔;色细胞死亡 减少池塘的种群数量;饲料中添加酵母(1 g/kg);用2-3% 的NaCl bath 浸洗5-10分钟
鱼鳞白斑病 碘泡虫(Myxobolus sphericum; M. rohitae) 寄生虫 (原虫) 鳞片上的包囊表皮呈内外纤维层 减少池塘的种群数量;饲料中添加酵母(1 g/kg);用2-3% 的NaCl bath 浸洗5-10分钟
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 指环虫、三代虫(Dactylogyrus spp.; Gyrodactylus spp.) 寄生虫(单殖吸虫) 鳃、鳍和皮肤受侵染;粘性分泌物增加 使用3-5%的NaCl浸泡或用100 ppm的福尔马林浸洗5-10分钟;用25 ppm 的福尔马林和 4 ppm的 KMnO4 对池塘进行处理
黑点病或复口吸虫病 复口吸虫(Diplostomum pigmentata) 寄生虫(单殖吸虫) 寄主体内由囊蚴引起的黑色小结;侵染眼睛并导致失明 清除池塘中软体动物种群
鲺病 鲺(Argulus spp.) 寄生虫 (甲壳动物) 可用肉眼看到的,附着在鱼头和鳍条上的寄生虫 受鲺病严重侵染的池塘应当将水排干;用5 ppm 的 KMnO4; treatment进行多时间浸泡;每周分三次用'Butox' (35 ml/ha-m) 进行处理
动物流行性溃疡综合症 嗜水气单胞菌、气单胞菌、丝囊霉(Aeromonas hydrophila; A. sorbia; Aphanomyces invadans) 细菌和真菌 皮肤出现大块红色或灰色浅层溃疡;真菌覆盖至更深层的肌肉系统;严重的皮炎和溃疡病灶 使用浓度为200 kg/ha生石灰;0.1 ppm 的CIFAX(一种印度配方的CIFA);维护池塘卫生


可提供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单位

以下是几个可以提供专业技术知识的单位:
  • 印度淡水养殖中央研究所 (Central Institute of Freshwater Aquaculture, India)。
  • 印度孟买渔业教育中央研究所 (Central Institute of Fisheries Education, Mumbai, India)。
  • 印度门格洛尔渔业学院 (College of Fisheries, Mangalore, India)。
统计
生产
全球南亚野鲮养殖产量

粮农组织渔业统计


市场和贸易
养殖的南亚野鲮几乎全部在当地市场消费。收获后加工几乎不存在。南亚野鲮是一种深受欢迎的鲤科鱼,而且具有较高的市场价格。在大部分地区,它们以活鱼形式在当地市场出售或放入冰块运到附近城里的市场。南亚野鲮和喀拉鲃几乎可以获得同样的市场价格,通常比印度鲮的价格高出10-20%。在印度,将鱼放入加冰的密封箱进行长达2 000-3 000公里的远距离运输是很常见的做法。然而,当地产的鲜鱼要比冷藏鱼的售价高1.5倍。此外,鲜鱼的市场价值比冷藏鱼的价值提高两倍以上。政府基本上没有对这类产品的国内销售系统进行管控,因此市场价格主要受供求情况的影响。
状况和趋势
促进印度主要鲤科鱼类养殖状况的若干因素:
  • 诱变育种和苗种生产的改进,摆脱了对自然河流鱼种采集方式的依赖。
  • 改良的成鱼技术。
  • 饲喂和卫生管理得改善。
另一方面,虽然对印度鲮、南亚野鲮、喀拉鲃、草鱼和鲤鱼之间进行了属间杂交试验,但是杂交品种并未显示出任何超过亲本种群的遗传优势。

其他因素已经导致出现问题。集约化的养殖方法、无管制使用投入物和农民缺乏科学知识等因素都导致了病害的增加。然而,在卫生管理方面持续不断的努力促进了治疗学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养殖领域克服这一困难境况。

印度已经制定了一项战略计划,即通过提高生产力和面积,使淡水养殖产量翻番。鉴于南亚野鲮在鲤鱼混养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估计到2015年印度这一品种的产量将会增加两倍。孟加拉国预计也将提高南亚野鲮的养殖产量。印度主要鲤科鱼类的高增长潜力已经吸引了东南亚和中东一些热带国家的注意力。

预计将影响印度主要鲤科鱼类养殖业进一步增长的其他因素包括:
  • 选择性育种。
  • 有机鱼类养殖。
  • 向东南亚和中东国家的出口。
  • 加工和增值产品的开发。
由于缺乏适应和统一的数据收集机制,官方产量数字往往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对于制定战略发展计划而言,生产统计数据库的不足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一些国家现有的信息显示出鲤鱼的总体生产情况,而不是各个鱼种的具体情况。因此,统一的数据库开发准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对实际产量和未来计划的制定进行评估。
主要问题
一般来讲,鲤鱼是在封闭的系统中养殖,通常包括食草性品种。在该类系统中,有机材料是主要投入物来源,因此也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做法。此外,就生境选择和摄食习惯来讲,南亚野鲮对混养系统的适应性很好。但是农民在追求增加单位面积收入方面的倾向导致大量使用可能有害于环境的肥料、蛋白质饲料和化学品。在混养系统中南亚野鲮已经具有适应其他鲤科鱼类的能力。作为水柱摄食者,南亚野鲮适宜在较深池塘(水深2-3米)中生长,而这一点并不常见;它在浅池中达不到其最佳生长潜力。混养系统中另外一个较普遍的问题是南亚野鲮比喀拉鲃和印度鲮更容易受到鲺类的侵扰,特别是在种群密度较高的情况下。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作为一个低投入系统,人们尚未将鲤鱼养殖视为对环境的一个威胁。然而,近年来为提高产量而不断加强的集约化养殖已经导致化肥、饲料、治疗物、药物、化学品等的使用量不断加大,令人担忧。因此,采用这类做法的国家有必要制定准则并实行严格管理措施来促进正确利用上述危险投入物。应当采纳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第九条中规定的原则。
参考文献
书目
Ayyappan, S. & Jena, J.N. 2001. Sustainable freshwater aquaculture in India. In: T. J. Pandian (ed.), Sustainable Indian Fisheries, pp. 83-133. National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ew Delhi, India.
Ayyappan, S. & Jena, J.K. 2003. Growout production of carps in India. Journal of Applied Aquaculture, 13:251-282.
Basavaraju, Y. & Varghese, T.J. 198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rowth rate of rohu - mrigal and mrigal - rohu hybrids and their parental species. Mysor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14(3):388-395.
Choudhury, S.N. 1995. Shrimp and carp aqua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Bangladesh Study Report. Regional Study and Workshop on Aquaculture Sustainability and the Environment. 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 Bangkok, Network of Aquaculture Centres in Asia-Pacific. [Draft report]
CIFA. 2004. Annual Report Central Institute of Freshwater Aquaculture. Bhubaneswar, CIFA. 99 pp.
FAO. 2005. FISHSTAT Plus Version 2.30 for 2003 statistics.
Gopakumar, K., Ayyappan, S., Jena, J.K., Sahoo, S.K., Sarkar, S.K., Satapathy, B.B. & Nayak, P.K. 1999. National Freshwater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Plan. CIFA, Bhubaneswar, India, 75 pp.
Hayat, M. 1995. Shrimp and carp aqua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Pakistan Study Report. In: Regional Study and Workshop on Aquaculture Sustainability and the Environment. 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 Bangkok, Network of Aquaculture Centres in Asia-Pacific. [Draft report]
Jayaram, K.C. 1981. The Freshwater Fishes of India, Pakistan, Bangladesh, Burma and Sri Lanka. Handbook of Zo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Volume 2. Calcutta, India. 475 pp.
Jena, J.K., Aravindakshan, P.K., Chandra, S., Muduli, H.K. & Ayyappan, S. 1998.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growth and survival of Indian major carps and exotic carps in raising fingerlings. Journal of Aquaculture in the Tropics, 13:143-150.
Jhingran, V.G. 1991. Fish and Fisheries of India. Hindust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India), Delhi, India. 727 pp.
Khan, H.A. & Jhingran, V.G. 1975. Synopsis of Biological Data on Rohu, Cirrhinus mrigala (Hamilton, 1822). FAO Fisheries Synopsis No. 111, FAO, Rome, 100 pp.
Khoke, U.C. 1995. Shrimp and carp aqua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Myanmar Study Report. In: Regional Study and Workshop on Aquaculture sustainability and the Environment. 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 Bangkok, Network of Aquaculture Centres in Asia-Pacific. [Draft report]
Pathak, S.C. & Palanisamy, K. 1995. Shrimp and carp aqua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India Study Report. In: Regional Study and Workshop on Aquaculture sustainability and the Environment. 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 Bangkok, Network of Aquaculture Centres in Asia-Pacific. [Draft report]
Singh, D.M. 1995. Shrimp and carp aqua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Nepal Study Report. In: Regional Study and Workshop on Aquaculture sustainability and the Environment. Manila, Asian Development Bank & Bangkok, Network of Aquaculture Centres in Asia-Pacific. [Draft report]
Somalingam, J., Maheshwari, U.K. & Langer, R.K. 1990. Mass production of intergeneric hybrid catla (Catla catla x Labeo rohita) and its growth in ponds, small and large reservoirs of Madhya Pradesh. In: P. Keshavanath & K.V. Radhakrishnan (eds.), 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carp se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pp. 49-52. Asian Fishery Society Indian Branch, Mangalore, India.
Talwar, P.K. & Jhingran, A.G. 1991. Inland Fishes of India and Adjacent Countries. Volume 1. Oxford and IBH Publishing Co. Pvt. Ltd., New Delhi, India. 541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