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 1844) [Cyprinidae]
淡水鱼
FAO Names:
EnSilver carp
FrCarpe argentée
EsCarpa plateada
FAO. 2009.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In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fact sheets. Text by Yang, N. Edited and compiled by Valerio Crespi and Michael New. CD-ROM (multilingual).
特性
生物学特征
体侧扁,高。腹棱从颊部延伸到肛门。头大。眼小,在头腹侧。鳃耙为海绵状。背鳍有 8根鳍条;无脂鳍。臀鳍有13到15根鳍条。侧线有83到125块鳞片。 
图片库
 
苗种收集网箱
培育池区域
 
产卵池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在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范蠡描述了所使用的池塘、鱼的选择以及鲤鱼的繁殖季节以及性比例和增长率。到汉朝(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鲤鱼的生产进一步发展。在唐朝(7–10世纪),有一个从鲤鱼养殖到养殖草鱼、青鱼、鲢和鳙的过渡期。从10世纪到12世纪,这4种鲤科鱼类的生产持续扩大,对摄食习性和种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多的了解。随后,中国池塘养鱼从鲤鱼单养到草鱼、青鱼、鲢和鳙鱼混养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人工繁殖取得突破后,鲢鱼以及其他鲤科鱼类的养殖很快在中国大多区域展开。由于以下原因鲢鱼长期是中国的重要养殖种类:
  • 草食性,处在食物链低位;因此饲料和肥料低成本。
  • 由于其特别的生境,可与其他种类混养。
  • 人工繁殖可提供苗种,不依靠自然资源。
  • 比其他鲤科鱼类生产管理更容易、养殖期更短。
在最近几十年,鲢鱼被广泛引入到欧洲和以色列水域以控制水藻并作为食物来源。
主要生产国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生境和生物学
鲢鱼是淡水种类,栖息温度条件为6-28 °C,在亚洲自然分布。该种类要求静止或缓慢流动的水,见于被坝围住的水中或大型河流的死水处。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中,为淡水洄游鱼类,洄游到上游繁殖;卵和苗漂流到下游冲击平原地带。鲢鱼本质上是近水底的种类,作为有活力的种类,其在上水层分布并有众所周知的习性,即在被打扰时从水中跃起。鲢鱼是典型的食浮游生物鱼类,鳃耙是主要过滤工具。鲢鱼消费硅藻、双鞭甲藻、金藻、黄藻、一些绿藻和蓝绿藻。此外,碎屑、细菌团、轮虫和小型甲壳类是其主要天然食物。鲢鱼在春末和夏季产卵,水温相对高。从4月到8月,由于暴风雨或江河上游水位上涨,亲鱼集中在条件适宜、水流急、流向复杂和无规律的地点产卵。产卵温度一般在18 ºC和30 ºC之间,最佳温度为22-28 ºC。鲢鱼卵与所有其他中国家鱼一样无粘着力。产卵后,卵开始通过卵膜吸水并膨胀直到其比重稍大于水的比重,因此可停留在底层(在静止水体)或在水中漂动(在流动水体)直到苗孵出。
生产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生产系统
苗种供应 

亲鱼

符合催产的亲鱼的良好质量是苗种生产的关键。只有4–6年龄的体重超过2.5公斤且无严重疾病和无伤的成鱼可作为催产亲鱼。一般,按重量投放亲鱼,密度为1 500-2 250公斤/公顷,雌雄比约为1:1.5。

催产

在人工条件下,池塘中的亲鱼脑垂体不能分泌足够激素进行自然繁殖。使用人工方法为这类亲鱼注射雌激素,例如LRH(促黄体释放素)或LRH-A(促黄体释放素类似物)、鱼脑垂体、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便引发鱼分泌促性腺激素或提供直接替代品。雌激素标准剂量为:
  • 鱼垂体:3-5毫克(DW)/公斤的雌亲鱼(雄鱼剂量减少一半)。
  • HCG:800-1 000国际单位/公斤的雌亲鱼。
  • LRH-A:10 µg/公斤的雌亲鱼。该剂量为2次注射,第1次1-2 µg/公斤,余下的在12-24小时后注射。雄鱼只注射一次,通常在雌鱼注射第2针时注射。
为便于生产和运行,通常保证鱼在白天产卵。如采用一次注射方式,在下午4点左右注射;第二天拂晓前后发情并产卵。如果采用两次注射方式,一般第一针在14.00-16.00时注射,第二针在24.00时注射。选择最适宜的季节催产是鲢鱼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他成功因素包括性腺成熟度、适宜天气条件、水温和当地生物气候学。平均水温在或超过18 ºC连续10-15天被认为是催产的适当时间。

鱼苗生产

影响孵化率的环境因素包括22-28 ºC范围的水温、26 ºC最佳。如果低于17ºC或高于31 ºC,胚胎发育将停止或不正常。 胚胎阶段尾芽出现后,氧消耗量突然增加到较早期消耗量的2倍。到幼鱼期(孵出后68小时),氧消耗量达到最高峰,是较早期的8-10倍。因此高溶氧量对胚胎发育和幼鱼非常重要。

流水类型孵化装置(孵化缸、桶和循环孵化池)均是按照中国的家鱼卵的特征所设计,以满足胚胎发育要求。这提高了孵化率和有更多的鱼苗进行投放。通常孵化缸体积为250升左右,投放率为2 000粒卵/升。循环孵化池为圆形,用水泥或砖建成,大小取决于生产规模。小的类型为直径3-4米,更大的类型为直径 8米。圆环为60-100厘米宽,约 90厘米深,水池可存7-15吨水。投放率为70万-120万粒卵/立方米。这类水池适合相当大规模的生产。

良好水质是获得高孵化率的非常重要的条件。被工业活动或杀虫剂污染的水不应用做孵化用水。小鱼、蝌蚪、虾和桡足类对鱼卵和鱼苗均非常有害。受敌害伤害的程度与卵的密度、敌害水平以及与敌害接触的时期密切相关。用捕捞、过滤和例如生石灰、漂白粉、鱼藤精等化学品清除敌害。

 
育苗 

由于鱼苗小且脆弱、索饵能力不强,尚未适应外部环境以及没有逃避敌害的专长,养殖时要求特别小心。因此,良好控制的精养系统需要最大程度的成活率并生产健康的鱼种,这些将为养成阶段的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育苗阶段是指从3-4天龄的鱼苗到可以投放到养成环境的鱼种生产时期。育苗生产有两个阶段。第一,鱼苗养殖阶段,孵化后鱼苗长到15-20天,体长为2.5-3厘米;这些在中国通常被称为“夏花”。第二,鱼种生产,养殖“夏花”3-5个月,体长为8-12厘米,被称为“一龄鱼”。

排干培育池后,需要清除泥和废物并修理池埂,随后在投放鱼苗前必须用化学品或草药消毒。这些程序的主要目的是清除敌害和其他野生鱼类、有害水生动植物、寄生虫和其卵以及致病细菌。使用的化学品可以是生石灰、漂白粉、茶饼、鱼藤精等。

清池后,通过施基肥使池水变肥,以在投放鱼苗前产出天然饵料生物。根据池塘条件和肥料类型确定施用肥料的时间和量。如果使用发酵肥料和复合肥,则在投放前3-5天内使用,每公顷为2250-4500公斤。水色应为绿褐色,表明浮游生物种群充足。

苗的投放率对成活率有影响。如果太高,成活率低;但投放率也不应太低,或不能适当利用池塘空间使生产成本提高。正确的密度为150万-225万尾/公顷。

培育池的日常管理包括:
  • 早晨和下午检查观察鱼苗活动和水色变化,以确定施用化肥和饲料的数量,或是否需要换水。
  • 小心排除有害昆虫、蛙卵和蝌蚪等,并清除池边杂草。
  • 观察,以预防或处理鱼病。
  • 锻炼鱼苗以使其强壮,能忍受被转移到鱼种池,使死亡率最低。锻炼的过程包括将鱼苗放置到网中,使其集中约20-30分钟,鱼苗分泌大量粘液,肌肉更强壮。然后,将其放回池塘。通常,在将鱼苗转移到鱼种池前,进行一次或两次这一过程。
养成技术

中国一般在池塘养鱼采用2年养殖周期;第1年将鱼苗养成鱼种,第2年将鱼种养成达到上市规格的鱼。

养殖鲢鱼采用混养方式在中国非常普遍。水产养殖者相当熟练的技术使其可以利用不同种类的特点有效利用整个水体有效达到最高单产。

另一个常用的系统是持续捕捞和投放,有时称为“轮捕轮放”。持续高密度投放、部分捕捞出较大的鱼并再放入新鱼种;这可使池塘的承载能力在所有时间处于高水平。也可以加速周转和在夏天及秋天向市场供应新鲜鱼。鲢鱼和鳙鱼是这一系统所用的主要种类;其次为草鱼和少量的团头鲂。如果与罗非鱼混养,应当捕捞出上市规格的鱼,留下较小的以便阻止其在池塘繁殖。

鲢鱼是典型的浮游植物滤食者,消费硅藻、双鞭甲藻(甲藻)、金褐藻、黄绿藻、一些绿藻和蓝绿藻。此外,碎屑、细菌团块、轮虫以及小型甲壳类是其自然饵料中的主要部分。一般在养殖鲢鱼时不需要提供配合饲料。

捕捞技术

在轮捕轮放系统中,需要小心以下方面:
  • 如果捕捞活动缓慢并不小心,由于水温度很高,鱼很活跃并消耗大量氧气,将导致鱼受伤和死亡;鱼不能忍受长时间集中在一起。
  • 应当在凉爽的不缺氧的天气情况下捕捞,不在潮湿或下雨天正在缺氧或可能缺氧情况下捕捞。在捕捞前一天应减少投饲,并清除妨碍捕捞活动的废物及草渣。
  • 在收网时,必须立即并轻轻地将尚未达到上市规格的鱼放回池塘。
  • 捕捞活动搅动了池塘底泥,导致浑浊和更高的有机物水平;在猛烈活动后鱼消费更多氧气。因此重要的是替换大量的水并开启增氧机来增加溶氧量。
处理和加工

基于中国的传统消费方式,一般是买活的鲢鱼。因此重要的是从捕捞到市场期间使其活着。在大多区域装有水的卡车和船是基本的运输工具。

生产成本 

鲢鱼的生产成本因国家(甚至因地点)以及生产规模不同而不同。主要是劳力、养殖设施、水、苗、饲料(肥料)、动力和运输成本。
病害和控制措施
下表列出了影响鲢鱼的主要病害

在某些情况下,抗生素和其它药物被用于治疗,但将它们列入本表并不意味着是粮农组织的建议。


疾病 致病因子 类型 综合病症 措施
肠型红嘴病 鲁氏耶尔森菌 细菌 颌和颊部发炎并腐烂; 瘦弱;发黑; 红鳃盖; 鳍基红; 肠出血有黄色液体; 胃有透明液 黄胺甲基嘧啶或土霉素淋洗
头槽绦虫病 头槽绦虫 绦虫寄生 通常寄生在内脏; 无详情 无信息
碘孢虫病 碘孢虫 粘孢子虫寄生 出现在鳃上; 无详情 无信息
锚头鳋病 锚头鳋 桡足类寄生 皮肤和肌肉组织创伤 敌百虫或除虫脲淋洗
指环虫病 指环虫 单殖吸虫寄生 鳃肿胀、苍白;分泌粘液多;鳃盖张开;在进水处无休止地游动; 喘气;换气频繁;色黑;失重;停食; 高速游动;跳跃;在物体上刮擦; 可导致上皮增生和鳃组织肿胀;严重流行病和高死亡率 美舒添、奎宁、敌百虫、甲醛、亚甲基蓝、氟苯达唑 、甲苯咪唑、左咪唑或吡喹酮淋洗
车轮虫病 车轮虫 原生动物寄生虫 皮肤被雾状粘液覆盖,鳍夹紧、组织脱落 福尔马林、孔雀石绿或亚甲基蓝


供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单位

以下是几个可以提供专业技术知识的单位:
  • Wu Shuqing教授,鱼类病理学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http://www.prfri.ac.cn/)。
统计
生产
全球养殖产量

粮农组织渔业统计

市场和贸易
在多数生产国,一般在当地养殖鲢鱼并以活鱼或鲜鱼方式消费。没有关于国际贸易的信息。与大多其他种类相比,中国市场该种类价格相对要低,一般4-5元/公斤(0.5美元/公斤)。没有关于鲢鱼的特别市场规定;在市场上与大多鱼类商品一样对待。
状况和趋势
鲢鱼是中国和东西伯利亚的当地种类,但为水产养殖以及控制水藻的目的被引进到许多其他国家。其不仅作为人类的食物,还可清洁有大量藻类的水库和其他水体。

过去10年,鲢鱼养殖产量稳定扩大,从1993年的190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410万吨。由于不需要提供辅助配合饲料,生产成本低于大多数其他养殖种类,预计产量进一步增加,多数普通人有能力经常消费。

关于鲢鱼的最近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小型水产养殖的综合养鱼方面。

为使产品保存时间更长以及扩大鲜销以外的市场,需要开发加工技术。
主要问题
传统上,以鲜销方式销售鲢鱼供人类消费,其也被引进到许多其他国家来清洁有大量藻类的水库和其他水体,这方面比作为食物的价值更大。但一个国家已经报告了其引进后的不利生态影响。目前主要的全球问题是:
  • 如将鲢鱼引进到野外,预计其将很快并广泛地自我发展。
  • 鲢鱼每天可消费2或3倍于其体重的浮游生物。其喜好的食物与当地鱼类幼鱼有直接竞争关系。
  • 鲢鱼可长到约1米长和27公斤,在公共水域作为游钓有一定危险。例如划船者、驾快艇者和渔业生物学者报告说在上密西西比河下游被鲢鱼碰撞。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由于不提供辅助饲料,鲢鱼生产是动物蛋白生产的相当环境友好的方式。在生产一级的负责任水产养应根据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第9条所载的环境和生态保护的主要原则进行。
参考文献
书目
Qingwen, M., Jinxiang, S. & Xuezhu, M. 1995. Fish Taxonomy.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Beijing, China. 1158 pp.
Yujun, T. et al. 1981. Integrated Fish Farming (I). Fresh 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Wuxi, China. 407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