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Saccostrea commercialis
(Iredale & Roughley, 1933) [Ostreidae]
软体动物
FAO Names:
EnSydney cupped oyster
FrHuître creuse d'Australie
EsOstra australiana
FAO. 2009. Saccostrea commercialis. In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fact sheets. Text by John A.N. Edited and compiled by Valerio Crespi and Michael New. CD-ROM (multilingual).
特性
生物学特征
形状变化大,低壳深、凹陷,凹进铰合部,凹槽适中,外露处有更深凹陷,壳边为微弱细圆齿状。上壳平,向唇合拢,与下壳龈内面铰合。铰合线宽度适中,系带蓝 色。外壳色从蓝黑到灰白变化,具不确定的蓝黑色边。内部白垩色,具蓝黑色或有时褐色边。肌痕通常白色,但常具蓝或奶油色斑纹,特别在上壳。沿缘有小齿,靠 近壳顶结束,但在上壳末梢再次分开。鳃和触须奶白色。壳顶外折痕白色,但中间和内部折痕以及凹槽间边缘为深色。心耳窄。生长到70-100毫米壳高(从铰 合部到唇)。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牡蛎养殖在1870年前后开始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NSW),牡蛎养殖者开始在潮间带放置棍、石头和壳来捕获和养殖牡蛎,直到可以捕捞。大约在1888 年,NSW进口了来自新西兰的牡蛎卵,来补充衰退的牡蛎种群。在引进新西兰牡蛎的同时,才女虫在NSW出现,养殖者不得不开发潮间带养殖方法,利用棍和 盘。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这种方式是主要的养殖方式,对才女虫的感染有一定防护作用。

在上世纪50和60年代期间,NSW康氏囊牡蛎产业展示了持续的增长,原因是改进了生产方式,扩大了租赁的养殖面积。在1970年前 后,产量从约1 000万打快速增加到1 400万打,或6 000到8 400吨(带壳湿重)。产量的增加主要归因于越来越多的养殖者决定将牡蛎从河口转移到河口,以利用主要生长时间的差异或育肥条件。这种方式被称为“高速路 牡蛎养殖”,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开发。70年代期间的年产量约为1300万打(7800 吨)。高速路牡蛎养殖主要以斯蒂芬斯港为主,生产了大量卵,用卡车运往其他河口养殖。在秋季,将大量牡蛎转移到NSW北部河流进行冬季“育肥”,春季回到 斯蒂芬斯港销售。在斯蒂芬港出现太平洋牡蛎后,向北部河口转移牡蛎受到严格限制,以防止将太平洋牡蛎扩散到更北的区域。从1997年起,在西澳大利亚 (WA)奥尔巴尼拥有自己的孵化场的一家公司成功地在从鲨鱼湾获得的康氏囊牡蛎区系中生产了卵。在靠近奥尔巴尼的区域成功进行养殖(南纬35°),超过了 其在WA鲨鱼湾(南纬25°)自然分布的南限。
主要生产国
在澳大利亚,康氏囊牡蛎持续分布在东海岸从维多利亚/NSW边界(南纬37°)到NSW温带、昆士兰亚热带的区域,穿越北方的热带,并沿西海岸最南到西澳 大利亚鲨鱼湾(南纬25°)。沿NSW沿海的康氏囊牡蛎遗传上没有区别。没有对西海岸鲨鱼湾的牡蛎和NSW东海岸养殖的牡蛎以及昆士兰南部的做完全遗传对 比。该种类在新西兰也有分布,但未进行养殖。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生境和生物学
康氏囊牡蛎在潮间带河口生境生长和成活最好,例如岩石、红树林和人造结构,但也分布在潮下带自然海床。到最近,该产业还是完全依赖丰富的自然卵作为苗的来 源。康氏囊牡蛎在NSW斯蒂芬斯港(32°S、152°E)主要产卵和卵附着季节从2月(夏季最后一月)到5月(秋季最后一月),水温一般高于20°C。 康氏囊牡蛎可连续产卵;一季几次产卵,产卵力高,雌体每次可产2500万粒卵。在高潮(新月)后退潮时触发产卵。幼体被河水、潮水和风动流以及水文因素的 联合作用带到作为重要商业捕卵区的河口。

康氏囊牡蛎可变性,可能在首次产卵时为雄体或至少最初发育为雄体;在这些方面与其他牡蛎类似。在繁殖活跃期,与更幼小的牡蛎(一年或不 到一年)相比,在年长的牡蛎中有持续高比例的雌体。秋季繁殖后,雌体比例下降,性腺复原的性别不确定的牡蛎数量增加。康氏囊牡蛎雌雄同体的例子不多。

幼体大约需3周变形和附着。增长率根据局部条件而不同,但牡蛎在温暖区域(NSW北部)比凉爽地带(NSW南部)生长要快。平均需要3年半达到商品规格(全重50克)。
生产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生产系统
苗种供应

NSW和昆士兰的康氏囊牡蛎产业依赖始终丰富和可靠的自然卵。康氏囊牡蛎平均需要3年半达到商品规格(全重50克),这是最受欢迎的规格。2003年前, 由于自然卵可靠,该产业没有采用孵化技术。但目前,NSW初级产业部繁殖计划采用大量选择技术的结果显示,养殖商品规格全重50克的牡蛎可减少11个月的 生长期。这鼓励着该产业考虑孵化技术。三倍体是提高康氏囊牡蛎增长率的另一个办法。可减少6个月达到上市规格,减少一半的冬季死亡率。但是,三倍体应只用 于冬季养殖的种群,因其在康氏囊牡蛎的主要销售季节夏季褪色。
 
孵化场

康氏囊牡蛎孵化、培育和卵附着技术基于标准的牡蛎孵化技术。NSW和昆士兰进行的商业孵化生产为东海岸养殖者以及西澳大利亚当地养殖者提供卵。没有为养殖 成体从西海岸到东海岸转移活牡蛎,反之亦然。2006年,在东海岸孵化场生产的卵销售达到2000万粒,或该产业年度卵需要量的约百分之15。随着采用遗 传改进的卵,预计该产业利用孵化生产的卵的比例将快速增加。由NSW初级产业部人员在NSW泰勒海滩斯蒂芬斯港渔业中心进行的康氏囊牡蛎繁殖计划, 将养殖到商品规格(全重50克)的时间从3年减少到2年,生产的牡蛎对QX病和冬季死亡病抵抗力增加一倍。
 
养成技术

传统上,康氏囊牡蛎幼体附着在涂焦油的硬木棍上。将牡蛎从这些棍子上敲下,在潮间带有塑料网底的木架盘(1.8x0.9米)上养殖0.5-3.0年。还有 其他养殖系统,例如使用蓝和玻璃杯,还采用潮下带筏子或漂浮方式养殖牡蛎。为在建设牡蛎筏中减少使用涂焦油木头的数量,开发和采用了高密度聚乙烯塑料系 统。例如由南澳大利亚牡蛎养殖者开发的潮间带延绳系统,有41x91厘米的水平悬浮塑料管。
 
捕捞技术

澳大利亚贝类质量保证计划(ASQAP)按照美国的系统进行了修改,要求根据卫生调查以及正在进行的水的采样战略计划的结果将贝类捕捞区分类。NSW目前 的计划要求在上市供人消费前将捕捞的所有牡蛎进行36小时的净化,但在执行ASQAP中,净化要求根据捕捞区分类确定。澳大利亚其他州的情况也是如此。这 保证了上市的牡蛎具有很高质量。
 
处理和加工

活体康氏囊牡蛎最佳存储温度为8-10ºC;在此温度可活体存放2周。但打开的牡蛎应当保存在4ºC,一般时间为7-10天。康氏囊牡蛎味道鲜美,最好是 在半壳中鲜食。没有该种类统一的级别规范;但一般的规格为“盘子、小酒馆和瓶子”,平均全重分别为50克、45克和35克,对应的壳长分别约为77、73 和66毫米。
 
生产成本

该产业经历了利润减少并持续调整的情况。在新南威尔士,拥有养殖牡蛎许可的人数从1994/95年的474人减少到 2002/03年的391人。由于产量不高或没有产量的生产者离开了该产业,使这一数字下降,主要是因为费用增加的结果。在昆士兰2002/03年有32 个康氏囊牡蛎养殖者。最近生产者数量的下降对总产量影响不大。这说明养殖者正在更有效地减少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力成本。
 
病害和控制措施
 影响康氏囊牡蛎的主要病害包括在下表。

疾病 致病因子 类型 综合病症 措施
才女虫 才女虫 环节动物海稚虫 壳内有才女虫水泡,可变黑,有腐味;牡蛎无法销售,容易受其他影响,例如高温和低盐度;高死亡率 潮间带养殖;在阴凉处将牡蛎拿出水7-10天
冬季死亡 波纳米亚虫 原生动物寄生 触须、鳃、壳顶和性腺表面有黄、褐点;触须和内收肌溃疡;成活者不再受该病影响 潮间带养殖;在秋季和冬季将牡蛎养殖到150-300毫米壳高;在牡蛎被感染前,在早秋将牡蛎转移到更靠近河口和河流区
QX病 悉尼马尔太虫 单孢子虫寄生 牡蛎不摄食、虚弱,消化道浅褐色;成活者很长时间生长缓慢、虚弱 在牡蛎被感染时,避免获得秋季水中的牡蛎
扁形虫 Imogine mcgrathi 尖管状扁形虫 壳空,扁形虫隐藏在暗处有光区 限制对小型卵使用细目塑料网;在阴凉处将小型卵拿出水放几天


供病理学专业知识的单位

以下是几个可以提供专业技术知识的单位:
  • L. Reddacliff女士,澳大利亚NSW初级产业部,伊丽莎白•麦克阿瑟农学院,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卡姆登2570。
    [email protected]
  • R.D. Adlard博士,昆士兰博物馆原生动物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南布里斯班4101。
    [email protected]
统计
生产
全球养殖产量
粮农组织渔业统计

市场和贸易
盘子规格的牡蛎在销售中占的比例从1994/95年的百分之50逐渐下降到2002/03年的百分之25,小酒馆和瓶子类规格增加。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 是市场力量和病害管理战略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由资本和劳力密集产业维持现金流的需要确定。大多牡蛎在超市或鱼店销售;其余在餐馆销售。
状况和趋势
在澳大利亚上市的牡蛎为半壳。康氏囊牡蛎的出口还相对不多,占牡蛎产值的不到百分之2。但该产业希望通过出口扩大市场。出口被认为可以提高当地市场的牡蛎价格。澳大利亚贝类质量保证计划的建立和采用将有助于在亚洲开发新的市场。尽管养殖者数量下降,但过去10年产量稳定。
主要问题
该产业开发和采用孵化和繁殖技术是康氏囊牡蛎产业现代化的主要挑战之一。该产业完全依赖始终丰富和可靠的自然卵。但是,选择繁殖的结果显示,可在该产业平 均3年半的养殖时间中将上市(全重50克)所需的时间减少近一年,该产业希望尝试孵化技术。以前从未利用过孵化技术的该产业,在2003/2004年(养 殖者第一年可以买到)从孵化场购买了1000万粒卵,或年度卵需求的约百分之8。在2004/05季节,又购买了1000万粒卵。如果这一技术可以为该产 业提供生长快、抗病的卵,并提供利润,这是令人鼓舞的趋势。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康氏囊牡蛎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很小。但该产业认识到在确定合适的牡蛎养殖区域时必须考虑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要考虑的一些因素包括航运、商业捕捞、休闲活 动、养护区、邻近的土地利用和遗产保护。NSW牡蛎产业是NSW许多沿岸社区的组成部分。牡蛎养殖业不仅产生了经济利益,还对这类社区的社会结构有积极和 建设性的贡献。牡蛎养殖者认识到其产业的广泛社会责任,以被社区认为是良好的共同居民以及是环境负责、专业的主要生产者为目标。
参考文献
书目
ABARE. 2004. Australian Fisheries Statistics 2003. ABARE, Canberra ACT, Australia, 65 pp.
Beattie K. 2001. Oyster culture in Queensland. Queensland Department of Primary Industries, Brisbane, Queensland, Australia, 28 pp.
Frankish, K.R., Goard, L.J. & O'Connor, W.A. 1991. The development of hatchery rearing techniques of the Sydney rock oyster (Saccostrea commercialis). NSW Fisheries, Brackish Water Fish Culture Research Station, Salamander Bay, NSW, Australia. 28 pp.
Kailola, P., Williams, M.J., Stewart. P.C., Reichelt, R.E., McNee, A. & Grieve, C. 1993. Sydney rock oyster Saccostrea commercialis. In: Australian Fisheries Resources, pp. 93-95. Bureau of Resources Sciences, Canberra, ACT, Australia.
Nell J.A., Smith I.R., & McPhee, C.C. 2000. The Sydney rock oyster Saccostrea glomerata (Gould 1850) breeding programme: progress and goals. Aquaculture Research, 31:45-49.
Nell, J. 2001b. Diseases of Sydney rock oysters. Fishnote, NSW Fisheries, Port Stephens Fisheries Centre, Taylors Beach, NSW. Australia. 4 pp.
Nell, J. 2003. Controlling mudworm in oysters. Fishnote, NSW Fisheries, Port Stephens Fisheries Centre, Nelson Bay, NSW, Australia. 4 pp.
Nell, J.A. 1993. Farming the Sydney rock oyster (Saccostrea commercialis) in Australia. 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 1:97-120.
Nell, J.A. 2001a. The history of oyster farming in Australia. Marine Fisheries Review, 63(3): 14-25.
Nell, J.A. 2002. Farming triploid oysters. Aquaculture, 210:69-88.
Nell, J.A. & Perkins, B. 2005. Evaluation of progeny of fourth generation Sydney rock oyster Saccostrea glomerata (Gould, 1850) breeding lines. Aquaculture Research, 36:753-757.
Nell, J.A. & Perkins, B. 2006. Evaluation of the progeny of third generation Sydney rock oyster Saccostrea glomerata (Gould, 1850) breeding lines for resistance to QX disease Martelia sydneyi and winter mortality Bonamia roughleyi. Aquaculture Research, 37:693-700.
NSW Department of Primary Industries 2005. The NSW oyster industry sustainable aquaculture strategy. Port Stephens Fisheries Centre, Taylors Beach, NSW, Australia, 66 pp.
NSW Fisheries. 1996. 1994/95 Oyster Production Data from Oyster Farms in New South Wales. NSW Fisheries, Port Stephens Fisheries Centre, Pyrmont, NSW, Australia, 18 pp.
NSW Fisheries. 2004. Aquaculture Production Report 2002/03. NSW Fisheries, Port Stephens Fisheries Centre, Taylors Beach, NSW, Australia, 21 pp.
Roughley, T.C. 1922. Oyster culture on the Georges River. New South Wales Technical Education Series, No. 25, Technological Museum, Sydney, NSW, Australia. 69 pp.
Smith, G.S. 1982. Southern Queensland oyster industry. Journal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of Queensland, 11(3):45-48.
Thomson, J.M. 1954. The genera of oysters and the Australian speci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Marine and Freshwater Research, 5:13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