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Jay, 1857) [Pectinidae]
软体动物
FAO Names:
EnYesso scallop
FrPétoncle du Japon
EsVieira japonesa
FAO. 2009.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In Cultured aquatic species fact sheets. Text by Helm, M. Edited and compiled by Valerio Crespi and Michael New. CD-ROM (multilingual).
特性
生物学特征
体大(10-22厘米长),近圆形;壳顶中心位,在两个几乎相同的耳之间。右壳外部发白,具20个宽扁的肋。左壳外部紫褐色,具20个粗糙放射肋。壳内发白,有沟,具单一内收肌痕。产卵季节从3月到5月。
主要情况
历史背景
有商业价值的太平洋亚洲低北纬度的扇贝在上世纪30年代前支撑了实质性的渔业;随后由于过度开发资源下降。30年代中期捕捞渔业的产量达到高峰,在日本上岸了8万吨产品(带壳)。大约在同时,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沿海的日本扇贝种群预计有约4000万个,栖息在大约16000公顷的面积上。此后该区域的产量急剧下降,1968年在日本跌到6000吨。1945年后,开发了依靠野生捕捞苗的离底养殖。使产量持续达到高峰,一直到2000年。此后,年产量为110-120万吨。中国和日本是主要生产国,2003年的合计产量超过110万吨。
主要生产国
该种类还从日本引进到法国和加拿大。 

主要生产国(粮农组织渔业统计数据,2006年)
生境和生物学
日本扇贝分布在有隐蔽处、浅的海湾和靠近岩石岸边的水湾,一直到30-40米深的更开阔海域。其在4-10米水深的海域最为丰富,主要出现在32-34‰盐度的沙和硬沙/泥的散布有岩石的底层。最佳生长温度4-8 °C,耐受范围从-2°C到26 °C。近岸的分布受冬季冰的厚度限制。与许多其他种类的扇贝不同,雌雄异体,很少有雌雄同体的情况。日本扇贝为雄性先成熟,最初的雄性随着年龄增加变为雌性。春季在水温达到7-12 °C时产卵。幼体阶段以雄性为多,在大一些的阶段雌性多。12-15厘米壳高的雌体产出800-1800万粒卵。3月开始产卵,在日本,温度7-12°C的4月为高峰期,1个月后再向北。幼体为浮游性,最初壳长约110µm,以浮游植物为食,30到40天发育到250-280µm,完全发育到这一规格进行附着和变形。幼体期的长短取决于温度,以后幼体附着在丝状的海底动物和植物上,用足丝附着并变形。在随后3到4个月生长后,幼体(卵)为>10毫米壳高,将其分开,撒播在合适的底层。寿命为10-12年,扇贝可长到~20厘米,重1千克。该种类适合进行孵化养殖,但商业养殖需要的卵几乎全部来自野外收集。
生产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
生产系统
日本扇贝的全球生产几乎全部利用野生苗的收集,进行卵的悬浮养殖或底层养殖。日本开发了离底养殖方式,传播到开展养殖的北太平洋亚洲国家。以日本经验为基础的类似技术在世界范围采用,进行多种有价值的商业扇贝 养殖。

苗种供应

扇贝在春季7-12°C时产卵。附着密度取决于幼体在水体中的集中程度;要进行密切监测,预测附着时间和强度。在监测确定>百分之50的幼体体长超过200µm时,将卵收集器悬浮在水中。采用两类卵收集器:
  • 10个单丝塑料“洋葱”包装袋附在5米长的绳上。
  • 成批排列的有孔塑料圆锥盘,通常为25个,用绳构成2.5米长的一列,然后覆盖细目网。
采用的两种类型收集器是类似的。产卵后30-40天幼体附着在袋中包含的网上。附着的幼体可通过两种类型收集器的外网,附着在丝状或圆锥性植物上,变形、生长。大的敌害不能得到生长的卵,生长的卵也无法逃逸。两类收集器成排系在沉于水下、漂浮的水平延绳,悬浮在水面下5-10米,但高于底层5米的位置。一般在将卵分开前,持续放置收集器。此时卵的壳高超过8-10毫米。幼体发育的最佳温度为15+2°C,最佳盐度为30+2‰。在20-30幼体/立方米密度时,每个收集器材可收获100-400个苗。在50-100个/立方米幼体密度时,每个收集袋捕获的卵增加到500-1 500个。偶尔也有更高的单产。
 
育苗

在附着3个月后,卵达到10毫米壳高时从收集器捕获卵。然后在秋季将其转移到珍珠网中进行过渡(培育)养殖。需要注意清除敌害,其可能在养殖区作为幼体栖息在养殖区内,还要清除与扇贝竞争食物和空间的生物(例如贻贝)。每个珍珠网有0.12平方米的底层,可以投放50-60个10毫米的苗。珍珠网串成一排,形成不同长度的立体“网箱”,取决于水深。每个单位有5到30个网,养殖单位附在水面下5-10米的悬浮延绳上。10周后,苗长到20-30毫米壳高,占据网内约百分之60的体积。这一期间一般成活率为百分之90。此时,在10月将密度减少到每网15-20个扇贝。然后在冬天继续进行过渡养殖到来年春季,此时扇贝长到~50毫米。可以将其转移到成体养殖阶段。
 
养成技术

养殖到上市规格通过在底层撒播1龄的苗或在不同类型的悬浮系统进行。扇贝养殖是亚洲国家联合体的主要活动,可以是混养系统的一部分。

悬浮养殖

与培育养殖的基本方法一样。但多层灯笼网悬浮在水面下5米,通常利用水深10-15米的水域。成串的珍珠网 在更深的水域,原因是在海况条件不好时摆动倾斜度低,可以导致包含的扇贝死亡。随着扇贝的增长,减少密度。在珍珠网中投放20-30毫米的1龄扇贝15-20个,一年后在扇贝达到50-70毫米壳高时减少到每网5-7个。在2-3年(食物供应和温度更适宜时更早)扇贝达到上市规格(100毫米)时捕捞。经常在达到10厘米规格时,将扇贝成对地挂在浅水的水平绳上或深水条件的垂直绳上。在这种办法中,在壳上钻一个孔,用细尼龙线环穿过孔连接在浅的水域租赁区域的垂直或水平绳上。

底层养殖

在苗的数量多于悬浮养殖的要求时,培育养殖过剩的20-30毫米壳高的苗,按10-20个/平方米撒播在浅水底层。但底层通常在3月按5-6个/平方米撒播~50毫米的苗。底层撒播的扇贝比悬浮养殖要多一年时间达到销售规格。
 
捕捞技术

养殖2-3年后,在扇贝达到100毫米壳高时捕捞。捕捞底层养殖的通过使用带水中呼吸器的潜水员或用耙网捕捞。捕捞悬浮养殖采用不同技术,常配备机械绞盘。捕捞时间对水中出现贝类麻醉毒素(PSP、DSP等)很敏感;要求审慎监测。
 
处理和加工

扇贝缺乏保存套膜腔的水的能力,因此在出水后很快变干和死亡。要小心避免暴露在空气和阳光中。因此处理方式必须确保扇贝被很快地从养殖单位运输到包装/加工厂。一般进行清洗和去壳加工。将整扇贝冷藏运输到当地市场,去壳,肉冷冻或做罐头。
 
生产成本

难以获得生产成本的信息,不仅是因为这类信息是财产权,还因为地点的具体因素、使用的多种方式以及使用技术的水平有很大差别。日本的扇贝价格为6-7美元/千克(2004年)。没有饲料成本,在养殖全过程是免费的资源。劳力是主要成本,扇贝养殖非常耗费劳力。养殖通常由渔业联合体进行。
 
病害和控制措施
有关的数据库没有报告日本扇贝的特别病害,例如AAPQIS (http://www.aapqis.org)。文献中也没有提到不寻常的死亡率。与多数双壳一样,壳经常受到环节动物才女虫、钙珊虫和寄生穿贝海绵以及粘孢子虫的感染。帕金虫孢子寄生是多数种群的疾病。
统计
生产
全球养殖产量
粮农组织渔业统计


市场和贸易
养殖的日本扇贝产品主要在养殖国当地市场消费。活扇贝货架期短,冰鲜的活体产品只能在靠近养殖的区域获得。市场上主要是冷冻肉。有几千吨出口,主要是冷冻肉。美国和法国是这类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状况和趋势
日本的产量显示,从1970年到1992年期间产量稳定增长,达到20万吨。这一产量以后被突破,但有年度波动。2002年的近272000吨产量为高峰产量。未来增加范围的可能有限,原因是获得租赁土地的问题以及可持续性的考虑,所利用的区域的承载能力是一个问题。市场饱和也是过去10年产量趋势平缓的一个因素。

中国的产量显示了急剧的增长,从1990年的约147000吨到1995年的916000吨,1997年超过100万吨, 1998-2003年期间的产量显示大的波动(629000-960000 吨),与获得苗的情况有关。

韩国和俄罗斯有发展潜力。
主要问题
获得可靠数量天然苗的供应始终是依赖自然来源的产业的一种关切。孵化养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提供苗,孵化场要满足产业要求的生产规模,是比牡蛎或蛤更具有技术性的挑战。类似的关切是在一些主产区已经出现潜在环境失衡。半精养生产方式占据了适宜环境条件的大型区域,与其他滤食动物竞争食物和氧气。扇贝养殖可清除水中过剩的营养,因此帮助防止富营养化。但自身可以产生在一些区域发生的生态失衡,例如中国北方的胶州湾和桑沟湾,在那里软体动物精养降低了必须的营养物水平,初级生产受到消极影响。

负责任水产养殖实践
以上已经确定的大量问题,正在生产中通过确立更负责任的养殖生产和可持续操作进行处理。这些符合粮农组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的原则,包括将海湾和河口租赁区域限制在这些水域的承载能力之内,以及减少对环境和鱼类健康影响的意识和机制。
参考文献
书目
Anonymous. 2001. Scallops. Korea-U.S. Arrangement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in Integrated Coastal and Ocean Resources Management.
Bourne, N., Hodgson, C.A. & Whyte, J.N.C. 1989. A manual for scallop culture in British Columbia.Canadian Technical Report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 No. 1694. Fisheries and Oceans Canada, Pacific Biological Station, Nanaimo, BC., Canada. 215 pp.
FAO. 1995. Code of Conduct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 FAO, Rome, Italy. 41 pp.
FAO. 1997.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FAO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esponsible Fisheries No. 5. FAO, Rome, Italy. 40 pp.
Gardner Pinfold  & IEC International. 2001. Economic potential of sea ranching and enhancement of selected shellfish species in Canada: (Section IV Scallop Culture in Japan). Office of the Commissioner for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Fisheries and Oceans, Ottawa, Canada. 89 pp.
Kan-no, H. & Hayashi, T. 1971. The present status of shellfish culture in Japa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U.S.-Japan Meeting on Aquaculture at Tokyo, Japan, October 18-l9, 1971 . William N. Shaw, editor. Seattle WA: U.S. Dept. of Commerc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 1974. NOAA technical report NMFS CIRC ; 388.
NACA/FAO. 2004. Emerging trends and experiences in Asia-Pacific Aquaculture 2003. Prepared by the Network of Aquaculture Centres in Asia-Pacific and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or the 15th NACA Governing Council Meeting, 21-25th April 2004, Colombo, Sri Lanka 146 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