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行动、有力领导,在2025年之前消除童工现象

左上起: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 梵蒂冈国务卿、枢机主教帕罗林Monsignor Fernando Chica Arellano, Ambassador and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Holy See;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盖·瑞德; 联合国儿基会执行干事亨丽埃塔·福尔;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凯拉什·萨蒂亚尔希;欧洲欧洲委员会国际合作与发展专员Jutta Urpilainen; 国际食品关联产业劳动者协会秘书长Sue Longley;农发基金战略与知识部助理副主席Jo Puri;青年倡议者Molly Namirembe;菲律宾青年倡议者;东尼的寂寞巧克力公司影响力主管Paul Schoenmakers;泛非农民组织项目官员Emmerance Tuyishime;青年倡议者Kamasa Dorothy Azimi;活动主持人、广播记者Redi Tlhabi。

©FAO

02/11/2021

罗马 –联合国粮农组织(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今天出席“消除童工全球现象对策论坛”并发表讲话。他指出,要实现在2025年之前消除童工现象的目标,需要高效行动与有力领导。

全球近十分之一的儿童从事童工工作,总数达到1.6亿。最新数据显示,70%的童工(1.12亿)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和水产养殖部门从事劳动。

童工泛指剥夺童年时光,扼杀潜力,践踏尊严的劳动,有损儿童身心发育。虽然童工严重侵犯人权,但是许多弱势家庭迫于生计,别无选择。尽管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儿童劳动都定性为童工,但是多数儿童劳动与其年龄不符,性质危险,或导致儿童无法接受教育。常见的有害工作有:在喷洒杀虫剂的农田工作,在渔船上通宵劳动,或负重超负荷,有碍儿童发育,等等。

农村地区童工泛滥的主要原因有:家庭收入低、生计选择少、教育机会有限、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匮乏,对待儿童务农的传统态度,以及劳动法执行不力。新冠疫情对于小农,尤其是农村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许多儿童因此沦为童工的风险大大增加。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8.7宣布,要在2025年之前消除童工现象。

距离这一目标仅剩4个农收季节。屈总干事在全球对策论坛“共同行动,消除农业部门童工现象”开幕讲话中指出,高效行动和“全球农业粮食利益相关方坚实有力的领导对于实现SDG 8.7至关重要。”

论坛简介

全球对策论坛于11月3日落幕, 由粮农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密切合作,并与消除农业童工现象国际合作伙伴关系(IPCCLA)和可持续发展目标8.7联盟携手举办。

论坛旨在动员全球行动,确定并扩大消除农业领域童工现象的切实对策。

梵蒂冈国务卿、枢机主教帕罗林宣读教皇方济各讲话:"保护儿童必须拿出果断措施,支持小农,防止小农为创收让孩子下地劳动;弱势农户收入过低,无法维持有尊严的生活。”

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盖·瑞德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童工并非无法逃脱的宿命。

“童工并非脱贫的唯一出路;相反,童工只会延长贫穷,世代相传。我们要打破恶循环,任务艰巨",瑞德表示。

联合国儿基会执行干事亨丽埃塔·福尔指出,部分对策为弱势家庭提供创收支持,改善医疗和教育条件,普及人口出生登记、社会保障及儿童保护措施。

“想要消除童工,必须重点关注主要依靠务农为生的农村地区。”福尔说。

在论坛上发言的还有发起消除童工现象的社会运动的印度改革人士,2014年与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凯拉什·萨蒂亚尔希。

“没有什么比儿童的梦想破碎更残酷,”萨蒂亚尔希在谈到童工的影响时表示。“我们应当正视自己肩负的道德责任,实现孩子的梦想。”

今年正值“消除童工现象国际年”,论坛汇集了来自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部委、生产者和农民组织、工人组织、发展银行、商业、民间社会和学术界、儿童、青年活动家、童工受害者等代表。

粮农组织大力推动农村家庭增收,让农户有充分的资源送孩子去上学,而不是沦为童工。粮农组织的贡献包括:

-          支持布基纳法索、柬埔寨、黎巴嫩、马里、尼日尔、马拉维、巴基斯坦、乌干达和坦桑尼亚政府将消除童工现象纳入国家农业政策。

-          在尼日尔和乌干达,农业部已申请加入国家童工问题指导委员会或已成为委员会一员,并制定了消除童工工作计划。

-          为农民提供培训,解释为何儿童务农风险高于成人,并介绍面向小农和儿童的安全措施

-          提供实践指南的资料,比如《监测和评估农业计划童工手册》,还有10门粮农组织-劳工组织认证的在线学习课程

"我们必须支持年轻人,尤其是农村青年,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开辟未来,向他们提供体面的青年就业机会,"屈总干事说。

联系方式

Nicholas Rigillo 粮农组织新闻编辑室 [email protected]

粮农组织新闻编辑室 (+39) 06 570 53625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