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引领全球加强构建水产养殖业发展格局,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

专家围绕关键主题发文,助力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满足世界营养需求

在肯尼亚喂鱼。

©FAO/Tony Karumba

17/05/2023

罗马 — 近几十年来,水产养殖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生产的水产食品有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现阶段,水产养殖业亟需一套与时俱进的治理原则,确保依托现代化技术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同时采取对环境和社会负责、经济上可行的生产方式,切实满足今世后代的需求。作为水产养殖业发展十年系列会议的一部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携手相关伙伴于2021年在中国上海举行了千年+20全球水产养殖大会。作为大会后续阶段性成果,多位水产养殖业顶级专家于本周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一发展需求。

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及水产养殖业司副司长袁新华表示:“目前,全球约50%的水产食品由水产养殖业供应,水产养殖业有望促进实现多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各方需着力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袁新华还指出:“鱼和其他水产品能够且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满足各国民众膳食需求,帮助提升全球粮食体系韧性,并满足最贫困人口的粮食安全需求。”

专家们在《世界水产养殖协会杂志》特刊发表八篇专题评议文章之际,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委员会水产养殖分委会第十二届会议正于5月16-19日在墨西哥埃莫西约举行,该政府间论坛旨在指导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水产养殖业和渔业领域政策建议。本届分委员会会议的一项主要议题是审议全新《可持续水产养殖业自愿准则》草案,而八篇专题评议文章的发表为会议讨论提供了有益参考,对实现联合国粮农组织“蓝色转型”愿景具有更广泛的启发意义。

袁新华指出,各方的目标是推动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可持续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满足全球水产食品需求,公平分配惠益,同时重视社会责任、污染和其他问题。

随着创新技术纷纷面世,将有助于提高生产水平、减少浪费、加强小规模养殖户普惠发展,但这离不开实地应用转化,尤其应关注亚洲以外区域,并积极向水产养殖生产大有可为的地区推广。还需强调的是,水产养殖业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低于其他畜牧生产形式的排放水平。

八篇文章探讨了事关水产养殖业的关键专题,包括生产方式、社会问题和地球健康、营养、遗传资源、生物安保、治理以及包容性市场准入。

要点概述 

在各国探索更有效、更高效、更巧妙利用地海洋资源供应食物之际,水产养殖业未来应朝着气候智能型方向发展,应强调低营养级养殖物种(例如海藻以及滤食性摄食双壳软体动物和有鳍鱼类)的一体化发展。

水产养殖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亚洲,需更均衡地向其他区域推广,同时应立即采取行动,推动非洲、拉丁美洲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水产养殖业发展。 

各国在提高饲料效率和减少使用海洋源性原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需探索更多创新路径,这对发展中国家养殖的多个物种尤为重要。

与陆地农业相比,培育更高效水生养殖品种的选育计划仍然覆盖面不足,目前仅占产量的15%左右。

应加强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并以更积极的姿态完善疫病预警系统,建立数据和监管综合框架,从而减少水生疫病传播风险。

可利用数字和电子化信息技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改进认证方案,例如开发追溯系统,发展电子商务,并拓宽市场准入渠道。

需由一个机构发挥牵头作用,促进多个国家制定和实施专门的支持性法律,从而协调相关法规,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公共福祉。为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不应过分限制水产养殖业体系发展能力。

水产养殖业被公认为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部门,需要在各个层面主动作为,履行社会责任,增进民众福祉,支持养殖业工人和广大社区。

可持续发展和体面工作标准的认证是下游需求,但认证负担由生产者承担,小规模水产养殖户尤其不堪重负。应探索和实行相关机制,在生产者和零售商之间公平分担成本、分配惠益。

数据概要 

2021年,水产养殖业活重产量约为1.26亿吨,包括水生动物和藻类,其中约半数为养殖有鳍鱼类。

据估计,养殖场出产价值为2965亿美元。

亚洲占全球水产动物产量90%以上。美洲、欧洲和非洲合计占8.2%。

目前,全球约有700个水产养殖物种,其中12个物种的产量占全球近一半。

联系方式

Christopher Emsden 粮农组织新闻编辑室 (+39) 06 570 53291 [email protected]

粮农组织新闻编辑室 (+39) 06 570 53625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