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全球气候报告警示,迫切需要利用农业粮食解决方案

气候危机逐渐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必须为加强韧性和适应能力进行重大投资

即使面对气候变化,肯尼亚的农民也能凭借雨水收集和保存等新技术实现全年增产,并改善作物健康。

©FAO/Christena Dowsett

19/03/2024

罗马 — 基于联合国《全球气候状况》报告的最新调查结果,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表示,迫切需要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并利用其气候解决方案。

世界气象组织(WMO)作为牵头机构,与包括粮农组织在内的其他联合国机构共同编写了这份报告。报告显示,地表温度和温室气体水平等气候变化指标于2023年再次突破记录。报告还揭示了极端天气事件如何逐渐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并产生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影响。

粮农组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环境办公室主任卡维·扎赫迪表示:“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报告警示人们,气候变化失控将产生严重影响,加剧粮食不安全。要扭转这一趋势,必须立刻对相关解决方案进行重大投资,帮助国家和社区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减少创纪录的排放,同时保护生命和生计。此类解决方案在农业粮食体系中最为丰富,影响也最显著。”

气候对粮食和农业的影响

报告显示,2023年,热浪、洪水、干旱、野火和迅速增强的热带气旋造成的灾难和混乱,使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陷入困境,并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粮农组织气候风险小组也对报告的编写做出了贡献,报告凸显了人们对粮食安全、人口流离失所和脆弱状况的持续关注,极端天气事件加剧了这些问题。报告指出,正如粮农组织新版《世界粮食安全和农业状况》所述,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急剧增加,受影响的人数比新冠疫情前翻了一番以上。

报告还指出导致粮食不安全的各种深层次因素,包括旷日持久的冲突、经济衰退、高粮价和气候相关影响。区域案例进一步说明了这些挑战。例如,在南部非洲,“弗雷迪”气旋引发的严重洪灾淹没了大片农用土地,阻碍了经济复苏。

同样,南苏丹遭受持续洪灾,粮食不安全状况加剧,数百万人难以获得基本必需品。在印度尼西亚,与气候现象有关的气象干旱导致严重的作物歉收和水稻减产,突显了干旱等气候相关灾害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

报告强调,农业部门易受气候相关风险的影响,干旱是最严重的威胁,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大量损失和损害。研究结果显示,迫切需要做出全面协调的努力,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减缓风险,并帮助全球弱势群体提高韧性。

粮农组织在气候方面的工作

粮农组织正在积极落实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建议,重点聚焦提高农业粮食部门的气候韧性和适应能力。此外,粮农组织积极推广气候行动,抓住这一关键机遇,以此确保将农业粮食解决方案充分纳入环境和气候议程。

粮农组织《气候变化战略》及其《行动计划》综合施策,充分考虑到作物和畜牧业生产、林业、渔业和水产养殖等各个部门,以及相关的价值链、生计、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并承认妇女、青年和土著人民在推动变革方面的关键作用。

这一灵活的战略适用于农村、城市周边和城市地区等各种环境,协助各国将农业粮食体系与国家气候承诺和政策相结合,包括国家自主贡献(NDCs)、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s)以及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LDN)。

此外,粮农组织的战略评估了不同的风险,包括不作为的后果、系统性风险和环境风险,并根据弱势群体的具体需求量身定制干预措施,将气候风险管理纳入粮农组织的各个工作领域。

作为绿色气候基金(GCF)的实施伙伴,粮农组织还支持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实现其气候目标。自2016年以来,粮农组织与绿色气候基金开展合作,大幅增加项目投资,提高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效率、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投资组合规模超过10亿。

同样,作为全球环境基金(GEF)的伙伴机构,粮农组织支持世界各国应对农业粮食体系与环境之间的复杂挑战。粮农组织的全球环境基金投资组合目前超过14亿美元,协助120多个国家实施项目,以解决当地重点关注的问题,实现全球环境效益,并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粮农组织的SAGASCALA等倡议侧重于在脆弱地区实施气候解决方案。此外,粮农组织利用预警系统预测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威胁,并积极应对,为预先行动提供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的成果文件,尤其是《全球盘点》和《全球适应目标》,都明确承认了农业粮食体系的重要性。

扎赫迪补充说:“这让我们有机会统筹自然保护、气候行动和粮食安全,以更加协同一致的方式落实里约三公约。现在是时候在农业粮食体系内共同倡导解决方案,同时应对环境、生物多样性、气候以及粮食安全等挑战。”

联系方式

Laura Quinones Communications Officer [email protected]

粮农组织新闻编辑室 (+39) 06 570 53625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