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知识中心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畜牧业最显著的特征是饲养骆驼,如大羊驼、羊驼、小羊驼和原驼,尽管也饲养绵羊、山羊和牛。山地畜牧业主要限于安第斯山脉半干旱地区称为“普纳(puna)”或“高地平原(altiplano)”的栖息地,海拔在3700-5000米之间。拉丁美洲大部分牧业活动集中在该地区以及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四国。 

重要的干旱地区包括墨西哥北部大部分地区、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巴西的塞拉多和卡廷加、阿根廷、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之间的干查科丛林,以及横跨阿根廷和智利的寒冷的巴塔哥尼亚草原。周期性洪泛区孕育了独特的牧民文化,具有重大生态和文化意义,如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共有的Llanos热带草原、巴拉圭和阿根廷的Bermejo和Pilcomayo盆地的洪泛区和巴西的潘塔纳尔湿地。鉴于畜牧业在玻利维亚和秘鲁的特殊历史、文化和地理意义,秘鲁安第斯山脉和玻利维亚高地几乎86%的土地专门用作牧场,土地主要用于开展畜牧业。 

拉丁美洲的牧民活动主要与羊毛市场有关。小羊驼纤维是安第斯高原最有价值的商品。尽管如此,绵羊成为数量最多的牲畜,大约有2000万只绵羊,而在安第斯山脉中部有700万只骆驼,因为羊肉和羊毛拥有现成的市场。在阿根廷,绵羊主要用于生产羊毛,其中50%用于出口。拉丁美洲其他独特的传统牧民系统名气不大,因为饲养的牲畜(牛、绵羊或山羊)较为常见。重要的牧民文化融合了各大洲许多地区的土著和西班牙裔拉美人元素。 

拉丁美洲特别的挑战是牧民的自我认同感较差。由于对畜牧业的负面看法,许多牧民更愿意自称为农民。土著和西班牙裔拉美牧民之间也存在冲突。牧民还面临为采矿或种植商业作物而进行的大规模土地收购以及由此导致的牧场私有化。除此之外,缺少最新的牲畜统计数据,无法充分进入市场,牧区服务提供较差,医疗和教育服务往往欠佳。

“牧民知识中心”提供以下支持:

  1. 拉丁美洲宣传举措:
  • 建立了称为“美洲牧民(Pastoramericas)”的民间社会组织区域网络,该网络在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和秘鲁积极开展了若干能力发展和宣传活动。
  • 通过NATIVA(自然、土地和生命)组织,支持举办社区对话,针对牧民群体开展外联和宣传活动。NATIVA还组织了拉丁美洲玻利维亚牧民民间社会组织区域会议,并为区域网络奠定基础。 
  1. 拉丁美洲知识生成活动:
  • 与网络成员大查科基金会(Fundación Gran Chaco)合作,在阿根廷实施农发基金资助的“牧民驱动数据管理系统”项目。 
  • 与萨尔塔国立大学和国家农业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拉丁美洲牧场综合景观管理研究。

“美洲牧民(Pastoramericas)”是全球牧民网络“世界流动土著人民联盟”的一部分。作为“世界流动土著人民联盟”的一部分,来自“美洲牧民(Pastoramericas)”的代表们在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民间社会机制中代表牧民群体。该网络还活跃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全球议程》、“畜牧环境评估和绩效伙伴关系”以及“国际土地联盟全球牧场倡议”等平台。在中心支持下,该网络在粮农组织拉丁美洲区域会议、《生物多样性公约》、农业委员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玛希隆王子奖大会等政策论坛上代表牧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