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谷由美子
15/09/2023

日本

阿瓦贾涅
15/09/2023

冈比亚 

马穆图-特拉奥雷
15/09/2023

马里

 

约瑟芬-奥科罗迪
15/09/2023

肯尼亚 

马斯甘宁
15/09/2023

塞内加尔

莫卡迪-伊茨旺大厨
15/09/2023

南非

斯特凡诺韦基
13/09/2023

意大利

奈玛 多尔
03/07/2023

美国 

汤姆-拉基斯
01/07/2023

乍得 

“土著草原谷物”项目团队
02/07/2023

澳大利亚 

安杰玛纳迪米多迪
04/06/2023

印度

刘海庆
03/06/2023

中国

在北京东北方向约600公里的兴隆洼,挖一锹土,就能挖出许多历史。今天,这里是一个熙熙攘攘的小镇,其得名于史前定居点,这些定居点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其中包括中国已知年代最久远的村庄,可追溯至公元前约6200年。  

多年来,在这个考古遗址出土的许多文物中,一项发现拓展了人们对新石器时代早期生活的认知,使兴隆洼地区成为中国农作物种植的摇篮:这里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碳化小米微颗粒。 

2003年高粱和小米遗迹的发现使该遗址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  

当年,刘海庆还是个年仅8岁的小男孩,生活在兴隆洼外部的一个小村庄。今天,28岁的刘海庆成为该农业遗产地的守护者,推动了近期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当地小米种植的振兴。  

他不寻常的经历始于2017年,海庆从大学毕业后,与许多同龄人不同,决定返回家乡,通过务农谋生。他最初的想法是与当地农民成立一家采用古法的小米生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结果事与愿违,当地农民并没有积极响应他的想法。他回忆道,作为一名年轻的毕业生,信念并不坚定,资金也非常有限。因此,最初的产量极为“有限”,他表示。眼看合作社就要“夭折”了,海庆决定试一试:互联网众筹。 

他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优势,在互联网平台上发起了众筹,“寻100位伙伴,支持一个合作社”活动:  

让100个人以每人150元(折合22美元)的价格认购1000斤小米,可以提高当地收入并传承振兴农业文化遗产。一周时间内,他筹集了16000元。 

据海庆回忆,这种按需生产模式,即...

玛丽亚姆-库安达
02/06/2023

布基纳法索 

玛丽亚姆-库安达(Mariam Kouanda)从小开始种植小米。她说,她每个雨季都会种植小米。“我从小和父母一起种植小米,现在在自己家里也种植小米 — 对我们而言,种植小米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Mariam住在布基纳法索中部高原Ziniaré附近的Bissiga...

帕特里克 穆特佩亚
01/06/2023

津巴布韦

帕特里克-穆特佩亚 (Patrick Mutepeya) 在三十多年前开始经营自家农场时,毫不犹豫就种了玉米。Patrick在津巴布韦农村长大,玉米一直是当地主要作物,20世纪80年代玉米产量很高,种植玉米是不二之选。  

他目睹了1992年的大旱,玉米作物大面积被毁,数百万农民等待援助。津巴布韦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由非洲“粮仓”变成了粮食净进口国。  

Patrick在旱灾后继续种植玉米。但此后收成一直不好,可能每五年才能有一次丰收。  

像他一样,津巴布韦约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务农,这意味着气候冲击可能对全国许多人的生计造成影响。  

后来,在2017年,在了解了各类具有气候韧性的农业方式后,Patrick最终决定种植珍珠粟。像他所在地区的多数农民一样,他最初也对这种谷物持怀疑态度。但他参加的当地农民田间学校允许他在测试地块上进行试种,稳定的产量最终说服了他。他从未后悔做出这个选择。 

“小米给我们带来快乐并挽救了我的家庭,”他发自内心地说。这种谷物不仅耐旱,而且种植成本低,他指出。  

“农民可以更容易地从当地种子库获得当地小米品种,”他解释称。“[这]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今,Patrick是社区种子库网络的成员,农民通过社区种子库网络保存和交换本土种子品种。一般而言,农民可以以较低成本轻易获取现有种子,农民只需每年利用自家收成补充种子库。该网络教会他如何最合理地保存自家产的小米种子,目前,他正在“通过田间日、种子和粮食展示活动”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我继续传播关于保存农民品种的宝贵知识,”他表示。此外,他与津巴布韦种子公司和合作社冠军种业(Champion...